[实用新型]一种可以充电的手机壳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94163.4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2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鞠丰帆;马金金;孙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H04M1/18;H02J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93 | 代理人: | 刘朵朵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以 充电 机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壳,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充电的手机壳。
背景技术
早期的手机壳仅仅是为了保护手机,而充电宝仅仅是为了充电,功能单一结构笨重,携带不方便,而且每天还要充电,电量也有限制。每天人们还很可能会忘记携带充电宝,或者忘记给其充电。目前亦有部分便携式自发电设备,用于给手机充电,但仍然具有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充电的手机壳,能够有效减小充电设备的体积,并与手机壳融为一体,便于携带。
技术方案
一种可以充电的手机壳,手机壳上设置有可以相对运动的磁铁、磁感应线圈,磁感应线圈与手机充电接口连接,实现手机在晃动时给手机充电。
进一步,包括外层的透明板、透明板下方的固定板和固定板下方的集线板,透明板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迷宫通道,迷宫通道内部设置有球形磁铁,迷宫通道的外侧环绕磁感应线圈,磁感应线圈连接有放大电路,放大电路设置于固定板与集线板之间,通过集线板内部的导线与手机充电接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磁感应线圈包括若干个彼此并联的微型磁感应线圈,散布在迷宫通道各个部分。
进一步,放大电路还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为扁平状,设置于固定板与集线板之间,用于存储电能。
进一步,在手机壳的充电接口两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正极接头、负极接头,正极接头、负极接头分别与蓄电池的正极、负极相连接;此外还包括连接头,连接头包括插入手机充电接口的充电头,充电头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在充电头同侧设置有正导电块和负导电块,正导电块、负导电块分别与正极接头、负极接头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正导电块、负导电块与充电头连接。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充电的手机壳,充电装置与手机壳融于一体,不占用额外的空间,方便携带。该手机壳中的发电装置设计成小球穿越迷宫形式,能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给手机充电,提高使用体验,并且绿色环保、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电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机壳的迷宫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迷宫通道放大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迷宫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手机壳充电的侧边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示意图;
其中:1-手机壳,2-手机,3-主导线,41-正极接头,42-正导电块,51-手机充电接口,52-充电头,53-底座,61-负极接头,62-负导电块,7-迷宫通道,8-微型磁感应线圈,9-球形磁铁,10-透明板,11-固定板,12-集线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充电的手机壳,该手机壳包括三层,最外层为透明板,中间层为固定板,在透明板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迷宫,如附图1、2、3所示,迷宫内有一个小球。使用者能够通过调节手机壳的倾斜方向和角度,控制小球穿过迷宫。
本技术方案中,小球为磁性材料做成,为一个球形磁铁9。迷宫通道7的外侧缠绕有磁感应线圈。所述磁感应线圈包括多段微型磁感应线圈8,每个微型磁感应线圈套在迷宫通道外侧。当小球进入和滑出磁感应线圈时,会导致通过微型磁感应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进而感应出电能。所有的磁感应线圈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至下层的集线板上的总线,总线上连接有放大电路和蓄电池,将手机到的微弱电流经过放大后给蓄电池充电。本实施例中放大电路和扁平状的蓄电池设置在固定板与集线板之间。
如附图4所示,手机壳靠近手机充电接口51处设置正极接头41、负极接头61。正极接头41、负极接头61与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头,如附图5,连接头包括插入手机充电接口内部的充电头52和底座53,底座在充电头的一侧设置有正导电块42和负导电块62,当充电头插入手机充电接口内部后,底座抵在手机壳的正极接头、负极接头61上,并通过正导电块和负导电块及线路将电路导入充电头内,将蓄电池内部的电能给手机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941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