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准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93402.4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8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育儒;钟炜竣;王炯翰;谢明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敦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2 | 分类号: | G02B6/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马雯雯,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竹北***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准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元件,且特别涉及一种光准直器。
背景技术
生物特征辨识的种类包括脸部、声音、虹膜、视网膜、静脉、指纹和掌纹辨识等。由于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且指纹不易随着年龄或身体健康状况而变化,因此指纹辨识装置已成为目前最普及的一种生物特征辨识装置。依照检测方式的不同,指纹辨识装置可分为光学式与电容式。电容式指纹辨识装置组装于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时,电容式指纹辨识装置上方多设有保护元件(cover lens)。一般而言,需额外加工(例如钻孔或薄化)保护元件,以使电容式指纹辨识装置能够检测到手指触碰所造成的容值或电场变化。相较于电容式指纹辨识装置,光学式指纹辨识装置获取容易穿透保护元件的光进行指纹辨识,而可以不用额外加工保护元件,因此在与电子产品的结合上较为便利。
光学式指纹辨识装置通常包括光源、影像获取元件、导光元件以及光准直器。光源用以发出光束,以照射待辨识的手指。手指的指纹是由多条不规则的凸纹与凹纹所组成。被凸纹与凹纹反射的光束被设置在影像获取元件与导光元件之间的光准直器准直化后入射至影像获取元件,且在影像获取元件的接收面上形成为明暗交错的指纹影像。影像获取元件可将指纹影像转换为对应的影像信息,并将影像信息输入至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可利用演算法计算对应于指纹的影像信息,以进行使用者的身份辨识。为了具有理想的取像质量,光准直器在光学式指纹辨识装置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现有技术的光准直器通常是将吸光图案配置在透光基板相对的两表面上,以利用吸光图案吸收大角度的光束,从而达到准直化光束的效果。然而,受限于处理公差,位于透光基板的两表面上的吸光图案难以对齐。此外,由于透光基板与吸光图案之间的介面(interface)为平滑面,因此容易产生介面反射,而影响取像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一种光准直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光准直器具有多个吸光区以及多个光穿透区,且光准直器包括透光基板、多个第一吸光图案以及多个第二吸光图案。透光基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位于吸光区中的第一表面为粗糙面。第一吸光图案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且与位于吸光区中的粗糙面重叠。第二吸光图案设置在第二表面上,其中第一吸光图案与第二吸光图案彼此对齐。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准直器中,透光基板为玻璃基板。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准直器中,位于光穿透区中的第一表面为平滑面。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准直器中,第一吸光图案的厚度相同于第二吸光图案的厚度。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准直器中,第一吸光图案的厚度不同于第二吸光图案的厚度。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准直器中,由于第一吸光图案以及第二吸光图案是利用自对准方法(self-alignment methodology)形成,因此设置在透光基板相对的两个表面的第一吸光图案以及第二吸光图案可彼此对齐。此外,由于第一吸光图案与第一表面的接触面为粗糙面,因此可降低第一吸光图案与透光基板之间的介面反射,进而有助于提升光准直器的性能(例如提升将光束准直化的能力)。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包含附图以便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且附图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A至图1G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准直器的一种制造流程的剖面示意图;
图2A至图2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准直器的另一种制造流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光准直器;
110、110A:透光基板;
A1:吸光区;
A2:光穿透区;
B1、B2、B3、B4:光束;
M:罩幕层;
O:开口;
P1:第一吸光图案;
P2:第二吸光图案;
PR1:第一吸光材料;
PR2:第二吸光材料;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T1、T2:厚度;
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敦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敦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934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