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术中防滑套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93267.3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67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90/00 | 分类号: | A61B90/00;A61B17/56 |
代理公司: | 南京先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85 | 代理人: | 缪友菊 |
地址: | 2100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滑 套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脊柱手术中提供手术视野的套筒。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套筒来穿过软组织来进行脊柱手术,套筒提供手术野,并提供屏障来保护软组织免受损伤。使用过程中套筒不宜滑动,否则会影响手术操作,也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现有套筒为直筒状,为了固定套筒,其远端带有锯齿状突出,使用时依靠锯齿状突出防滑。另需要一名助手扶住近端保持稳定,方便手术操作。
套筒端口采用锯齿设计,可方便穿透软组织,同时锯齿起到固定的作用。但脊柱形状特殊,结构复杂,在使用过程中,锯齿不能完全贴合到位,固定作用不明显,手术操作者需要频繁调整套筒位置,影响手术进程。
另外,现有套筒的锯齿设计,在穿透软组织过程中,容易绞入软组织,不仅对软组织造成损伤,绞入的软组织还影响手术野,不利于手术操作。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固定,且在插入过程中不会损伤软组织的术中防滑套筒。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术中防滑套筒,包括套筒主体,所述套筒主体为筒壁围成的空心柱状结构,所述筒壁的底面为平滑结构,所述筒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套筒主体的轴心平行的通孔,通孔内插有定位针,所述定位针的长度大于所述套筒主体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为,所述套筒主体为圆柱状空心体,筒壁的厚度为所述套筒主体的半径的1/3~1/4。
优选地,三个所述通孔圆周均匀分布于所述筒壁上。
优选地,所述定位针与所述通孔的孔壁之间为过渡配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套筒主体的上端还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垂直于所述套筒主体的轴心,焊接在所述筒壁的侧面。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术中防滑套筒在使用时,套筒主体穿过软组织,定位到手术区域后,将定位针插入筒壁的通孔中,轻敲定位针,定位针可嵌入脊骨内,固定效果好,能够确保将套筒固定,方便医生进行其他手术操作;同时筒壁的底面为平滑结构,区别于锯齿结构,在穿透软组织过程中,不会将软组织绞入套筒内,解决了现有套筒容易造成软组织损伤,影响手术操作的不足;
(2)本实用新型中套筒主体为圆柱状空心体,筒壁的厚度为套筒主体的半径的1/3~1/4,既能保证套筒主体能够较为轻松的穿过手术部位的软组织,又不会过多的伤害软组织,有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同时还保证了良好的手术视野,方便手术的进行;
(3)本实用新型中定位针与述通孔的孔壁之间为过渡配合连接,在钉针和起针时均能比较顺畅,而孔壁又能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定位针在通孔中晃动,从而影响到套筒主体的固定;
(4)本实用新型中在套筒主体的近端新置了把手,方便手术助手扶持和调整方向,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术中防滑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一种术中防滑套筒,包括筒壁围成的圆柱状空心套筒主体1,筒壁的底面为平滑结构,筒壁的厚度为套筒主体1的半径的1/3~1/4。套筒主体1的上端还设置有把手2,把手2垂直于套筒主体1的轴心,焊接在筒壁的侧面。
筒壁上圆周均匀开设有三个与套筒主体1的轴心平行的通孔3,通孔3内插有定位针4,定位针4与通孔3的孔壁之间为过渡配合连接,定位针4的长度大于套筒主体1的高度。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932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