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焦炉燃烧室脱硝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8181.1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5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朱道义;杜军卫;李彩惠;邢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长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14108 | 代理人: | 温霞云 |
地址: | 0434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炉 燃烧室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焦炉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焦炉燃烧室脱硝设备。
背景技术
大气中NOx主要以NO和NO2的形式存在,通常按NO占95%左右, NO2占5%左右,且NO在大气中缓慢转化为NO2。焦炉烟囱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的来源是燃气在焦炉燃烧室燃烧时会产生氮氧化物(NOx),其成分主要包括NO, N2O ,NO2 ,N2O3 ,N2O4 ,N2O5。
燃烧过程中生成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有3种类型:一是燃料型NOx,燃料中固定氮而生成;二是热力型NOx,在高温下N与O反应生成;三是瞬时型,由于含碳自由基的存在而生成NOx。在焦炉燃烧过程中主要是热力型氮氧化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焦炉排放氮氧化物的危害也日益重视,并制订了排放控制标准。目前,我国焦炉烟囱气NOx执行的排放标准是限值500mg/Nm3,“特别地区”焦炉烟囱气NOx排放标准是限值150mg/Nm3,但多数5.5米焦炉烟囱气NOx排放量多在1000mg/Nm3以上。
燃烧前控制技术包括废气循环、分段加热等技术已获得广泛应用,其特点是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但都需要在焦炉设计阶段做好安排,对于已投产焦炉,至今缺乏有效的方法或装置,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焦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国内绝大部分炭化室6.0米以下的焦炉,采用了双联火道、废气循环、焦炉煤气下喷结构形式,未采用空气分段加热技术,焦炉烟囱的烟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在800mg/Nm3—1200mg/Nm3,满负荷生产时更高。
为了解决现有炭化室6.0米以下的焦炉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研发了一种焦炉燃烧室脱硝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焦炉燃烧室脱硝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焦炉燃烧室脱硝设备,包括废气引出系统、催化剂注入系统、废气管路系统、控制系统组成;
所述的废气引出系统为与焦炉地下室总烟道连通的取气管,取气管上设置总管蝶阀,所述的取气管连接引风机,引风机出口的取气管上设置水封装置;
所述的催化剂注入系统包括与取气管依次连接的原液罐和催化剂罐,所述的原液罐和催化剂罐上设置有控制阀门和电动释放阀门,催化剂罐的下端连接废气管路系统;
所述的废气管路系统包括主管、喷管、支管和开闭器,其中在焦炉机、焦两侧各设有两支主管,主管的一端与催化剂罐的下端连接,另一端通过喷管与支管、开闭器连接;
所述的控制系统分别与开闭器、催化剂注入系统联锁。
进一步地,所述的喷管由无缝钢管和手动阀门组成,其上段连接支管,下端接入开闭器内。
所述的控制系统还与烟囱在线监测信号联锁。
所述的支管上设置有切换阀门、流量计和压力计。
所述的总管蝶阀和其他阀门均为耐高温硬质密封材料阀门。
本实用新型自焦炉地下室总烟道取气,接引取气管,并在取气管上设置总管蝶阀,取气管上设置一台引风机,根据计算的废气配入量进行选型安装,风机出口的管路上设置水封装置,防止意外情况下可以及时泄压,不至于对系统造成任何危害;在进入焦炉开闭器前的管路上,设置有催化剂原液罐及催化剂罐,用于加入催化还原剂,使燃烧过程中已经生成的氮氧化物被还原,以此来降低焦炉烟道气中氮氧化物的原始排放值,其中每根废气支管上设置一个手动、电动一体的废气切换蝶阀,根据自控系统反馈的焦炉换向信号进行开闭的操作,废气管路上还设置有流量计和压力计,实时反馈流量和压力,并根据反馈值反映到PLC自控系统内,对风机转速进行实时调节;其中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是通过与焦炉换向装置信号联锁,用来切换机、焦两侧的废气和空气的切换;与焦炉烟囱的在线监测信号联锁,根据检测信号反馈,调节催化还原剂的喷入量,调节燃烧条件,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长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西长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81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