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伏逆变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7610.3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5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丁进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新春兴新能源电力(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00 | 分类号: | H02M7/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唯亚智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89 | 代理人: | 高玉蓉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变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现有常用的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电池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它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
逆变器又称电源调整器,根据逆变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用途可分为独立型电源用和并网用二种。根据波形调制方式又可分为方波逆变器、阶梯波逆变器、正弦波逆变器和组合式三相逆变器。对于用于并网系统的逆变器,根据有无变压器又可分为变压器型逆变器和无变变压器型逆变器。
现有光伏逆变器一般是设置在柜体内部的电器零件,如滤波器、变压器、控制器等部件安装在柜体内,通常是金属柜体。然后将各个电器零件的连接装配。现有技术的光伏逆变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结构布局不合理、电器零件安装和维护不便、各个部件之间相互干扰、发热散热性能差等不足,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易造成逆变器箱体内温度过高,导致某些电器零件性能下降,影响光伏逆变器正常工作,总而影响光伏发电系统正常运行。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光伏逆变器,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逆变器箱体和设于所述逆变器箱体内的逆变器元件,所述逆变器箱体由截面为匚形的主体板、侧板和背板构成,在主体板的顶部边缘开设有供侧板和背板穿过的插孔,在主体板的顶部边缘开设有与所述插孔相对应的插槽,所述侧板或背板一端穿过插孔固定在插槽内,在所述主体板底部安装有风扇,在所述主体板侧部安装有操作面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在所述主体板内设置有安装底板,在所述安装底板上设置有若干用于设置逆变器元件的安装工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安装工位上安装有连接铜牌,在安装工位周围设置有与安装底板一体成型的固定隔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底板与所述操作面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在所述侧板或/和背板上设置有开口方向朝斜下方的散热导向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在所述主体板底部、风扇周围开设有气流导向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设置有置于所述主体板顶部的盖帽盖板和手拧螺丝,所述手拧螺丝穿过主体板和盖帽盖板上的螺孔,将盖帽盖板固定在主体板上。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①本实用新型底部设置风扇机构,侧部上方设置有散热导向孔,利用热空气向上升的原理,有效降低了逆变器箱体内的温度,提高了光伏逆变器的散热性能;
②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采用主体板、侧板、背板及盖帽盖板的组合设置,无需螺丝或焊接即可组合成逆变器箱体,不仅安装拆卸方便,而且避免螺丝连接或焊接随着使用时长而被腐蚀的现象出现,经久耐用;
③其安装底板插入式可拆卸式设计,方便更换不同的安装底板适应不同需求的逆变器元件,使本实用新型通用性强,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逆变器的应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伏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光伏逆变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逆变器箱体2安装底板
3手拧螺丝4散热导向孔
5气流导向孔6盖帽盖板
11主体板 12侧板
13背板 14插孔
15插槽 16风扇
17操作面板 21安装工位
22连接铜牌 23固定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新春兴新能源电力(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中新春兴新能源电力(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76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