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3606.X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75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廖玉超;苏冠贤;周善智;郑劝文;吴钦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佐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0 | 分类号: | H05B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44242 | 代理人: | 龙丹丹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电热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热膜加热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家电、机械设备制造等领域,发热元件是一种重要部件,传统发热元件主要为金属发热丝、铝制锅炉、石英管、发热膜等,其中金属发热丝发热面积小、与散热片的接触面积也小,传热效果差、升温慢,而铝制锅炉、石英管则占地空间大,不便携,近年来发热膜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发热膜通常可包括不锈钢发热膜、铜箔发热膜、合金发热膜等,不锈钢等金属发热膜具有升温速度快、电热转换效率高、环保和重量轻等优势,然而不锈钢基材的导热性能不好,势必劣化发热膜的热利用率。再者,不锈钢的散热能力不强,热量如果不及时转移即会造成热量积聚,使得发热膜表面温度过快上升,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发热膜的输出功率会因此降低,造成能耗增加,从而金属发热膜造成加热装置能量转化率低、体积大、工艺繁琐、资源浪费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传统金属发热膜散热性不佳、温度上升快、使用寿命短、能量转化率低,加热装置存在能量转化率低、体积大、工艺繁琐等缺点,从而提出一种热传导能力更高、加热效率高、能耗低、可对物体三维立体加热的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内部成型有容纳待加热物品的容纳腔,所述装置本体的外侧壁面设置有第一电热膜,所述装置本体的外底面设置有第二电热膜,所述第一电热膜与第二电热膜并联。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本体为一个端面与外界连通且内部中空的多面体,其截面图形为内周圆形外周正多边形的形状。
作为优选,所述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或正十二边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热膜间隔均匀分布于所述多面体外壳的外侧壁,且第一电热膜之间串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热膜的形状和尺寸与装置本体外侧壁面相适配,所述第二电热膜的形状和尺寸与装置本体外底面相适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热膜和第二电热膜均由钢衬底和纳米电热膜组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热膜、第二电热膜的厚度为0.04-0.06mm。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本体的材质为铝、铜、氮化铝陶瓷或氮化硅陶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成型有容纳待加热物品的容纳腔,所述装置本体的外侧壁面设置有第一电热膜,所述装置本体的外底面设置有第二电热膜,所述第一电热膜与第二电热膜的电路并联。电热膜同时设置在装置本体的外侧壁和外底面,其产生的能量通过装置本体间接传导给受热物体,且热量由侧面和底面三维立体传导至受热物体,显著提高了热传导效率,且电热膜同时设置在侧壁面和底面还增大了接触面积,散热效果更好,热量积聚少,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所述装置本体为一个端面敞开的多面体外壳,其截面图形为内周圆形外周正多边形。其外侧壁间隔均匀分布有第一电热膜,外底面设置有第二电热膜,这种结构使得电热膜无需全部覆盖外壳的外壁即可实现对物品均匀加热,节省了电热膜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且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造。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的开口端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体电热膜加热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装置本体;2-第一电热膜;3-第二电热膜。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实施,不应该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是彻底和完整的,并将本发明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本发明将由权利要求来限定。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各装置的尺寸和相对尺寸。本发明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此外,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佐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佐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36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飞行模式下的移动终端通信系统和中转通信终端
- 下一篇:单头发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