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底盘用一体式扭梁衬套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0395.4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4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周德文;曾昭胜;姚秀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拓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鼎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2 | 代理人: | 叶丹 |
地址: | 242200 安徽省宣***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底盘 体式 衬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底盘减振橡胶制品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底盘用一体式扭梁衬套。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也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在汽车普及的今天,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不仅仅在于燃油性和车辆的安全性,乘坐的舒适性也成为了人们购车考虑的首要因素。
扭梁衬套是汽车底盘系统中用于车身和轮毂支架的过度件,起到缓冲路面对车身的冲击作用;现有的扭梁衬套有以下几种:
衬套式,如图3:
通过使用螺栓把衬套和车身链接锁紧,这种结构需要使用支架连接,增大了空间,不利于零件按照布置,同时安装连接件为铁件,重量较重,为满足防腐要求,需要对表面进行电泳处理,增加成本;
分离式,如图4:
在橡胶衬套两端增加两个连接件,这样直接和车身连接,省去了车身连接支架,减轻了重量,降低了成本,但是汽车在紧急制动时,分离式衬套连接件存在脱出风险,造成后桥断裂失效的不良后果;
因此,衬套式:重量较重,成本高;分离式:汽车在紧急制动时,分离式衬套连接件存在脱出风险,造成后桥断裂失效的不良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提供一种汽车底盘用一体式扭梁衬套,降低了重量成本,解决在紧急制动时连接件脱出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底盘用一体式扭梁衬套,包括有管状外套、主体橡胶、橡胶限位环、环形垫片和内支架,所述管状外套、主体橡胶和内支架由外到内同轴安装并硫化一体成型,所述管状外套的第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边缘部分,所述主体橡胶第一端延伸出管状外套的边缘部分处,所述主体橡胶的第一端设置环形凹槽,所述橡胶限位环安装在环形凹槽内并环绕内支架;
内支架由一体化的第一圆形盖、第二圆形盖、第一柄端、第二柄端和主架部分构成,所述主体橡胶位于管状外套和内支架的主架之间,第一圆形盖由一体化的第一圆形支盖A和第一圆形支盖B构成,所述第一圆形支盖A的直径小于第一圆形支盖B的直径,所述第一圆形支盖B的直径等于第二圆形盖的直径,所述第一圆形支盖A抵靠主体橡胶,第二圆形盖也抵靠主体橡胶。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有环形垫片,所述环形垫片套设在柱内支架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垫片的内环壁套设在内支架的第一圆形支盖A的外壁,且环形垫片的外径大于或等于管状外套的边缘部分的外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橡胶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限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孔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贯穿主体橡胶。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限位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内支架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管状外套采用金属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内支架采用金属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垫片采用金属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金属垫片套在内支架的第一端,并且第一圆形盖外壁由第一圆形支盖A和第一圆形支盖B形成的台阶卡住金属垫片,且采用压力机挤压安装金属垫片;即工艺为采用硫化、修整、装配;因此降低了重量成本,解决在紧急制动时连接件脱出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测试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A剖视图。
图5为衬套式扭梁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分离式扭梁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F1力偏转特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F2力偏转特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F3或者4力偏转特性图
图中:1为内支架;2为管状外套;3为环形垫片;4为主体橡胶;5为橡胶限位环;6为限位孔;7为边缘部分;8为环形凹槽;9为第一圆形盖;10为第二圆形盖;11为第一柄端;12为第二柄端;13为主架;14为第一圆形支盖A;15为第一圆形支盖B。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拓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拓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03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释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下一篇:汽车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