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室内空气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0118.3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6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盟盟;凡凤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3/16 | 分类号: | F24F3/16;F24F13/28;A61L9/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空气 净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特别涉及一种室内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其中家居环境质量受到的关注更多。目前,公知的净化技术可分为主动净化和被动净化。主动净化技术是主动的向空气中释放净化灭菌因子,通过空气弥漫性的特点,到达室内的各个角落,对空气进行无死角净化。目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主动净化技术主要是利用负氧离子和臭氧净化空气。而被动净化则是用风机将空气抽入机器,通过内置的滤网过滤空气,能够起到过滤粉尘、异味、消毒等作用。
但是主动式的空气净化使颗粒物团聚沉降的作用有限。这是因为室内颗粒物浓度较低,发生接触并团聚的概率较小,直径较小的颗粒物,本身自由沉降时间较长,而房间内的流场不是一个静止的流场,因此,沉降作用并不强烈。被动式的空气净化器大多采用风机+滤网的模式进行空气净化,这种净化方式存在净化死角,因此被动式的空气净化大多只能在空气净化器放置的周围产生一定的净化效果,将室内空气全部过滤一遍需要很长时间。
而且目前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对空气动力学直径只有0.5~0.05 μm的细菌、病毒的去除作用微弱。虽然滤网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的含量,但是滤网上容易滋生细菌。当净化器停止工作时,细菌、病毒易发生扩散,使空气再次污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空气净化器,用于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除尘、除菌和清新,其特征在于,具有:底座;多层壳体,呈圆柱形,竖直固定在底座上,依次围成多个腔体,腔体从外至内分别为过滤腔、杀菌腔以及负离子腔;过滤单元,安装在过滤腔内,包括初效滤网、载银活性炭层以及HEPA滤网;杀菌单元,安装在杀菌腔内;负离子单元,安装在负离子腔内,包括沿壳体的轴向相间设置在负离子腔的侧壁上的负离子超氧发生器以及负离子发生器;以及风机,固定在壳体的顶部并设置在负离子腔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过滤腔的下端设置有空气入口,杀菌腔的上端与过滤腔的上端连通,负离子腔的下端与杀菌腔的下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初效滤网设置在过滤腔的空气入口处,载银活性炭层设置在初效过滤网的上方,HEPA滤网设置在载银活性炭层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风机为三挡 调速离心风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杀菌单元包括设置在杀菌腔侧壁上的紫外线发生器。
发明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室内空气净化器,由于采用多层过滤单元,能过滤空气中的较大体积污染物、细小颗粒、有机气体,并起到化学杀菌的作用;由于采用紫外线杀菌单元,能对进入设备的空气进行物理杀死细菌和病毒;由于采用负离子单元,释放负离子能够清新空气、团聚室内颗粒和杀菌;由于采用风机,可以为空气从室内到设备内循环提供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室内空气净化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室内空气净化器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内空气净化器100包括底座1、壳体2、过滤单元3、杀菌单元4、负离子单元5、风机6。
底座1,水平放置于地面上。
壳体2包括内层壳体21、中层壳体22、外层壳体23、支撑杆24、过滤腔25、杀菌腔26、负离子腔27。
环柱状的内层壳体21竖直设置,并该内层壳体21的下端通过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24固定连接,多个支撑杆24之间间隔一定间距。
环柱状的中层壳体22竖直固定在底座1上并位于内层壳体21的外侧。
断面呈L形的外层壳体23具有水平部231和竖直部232。
水平部231位于中层壳体22的上方并该水平部231上远离竖直部232的一端连接在内层壳体21的上端部上,竖直部232设置在中层壳体22的外侧。
外层壳体23与中层壳体22之间形成过滤腔25,中层壳体22与内层壳体21之间形成杀菌腔26,内层壳体21围成负离子腔27。
外层壳体23的竖直部232的下端设置有过滤腔25的空气入口,杀菌腔26的上端与过滤腔25的上端连通,负离子腔27的下端与杀菌腔26的下端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01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