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77452.3 | 申请日: | 201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9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明;高琳;黄建伟;潘越;李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砂层 集水 降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降水,尤其涉及一种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工程中对降水有以下方法:用砖砌筑集水井或者采用钢筒打孔。但砌筑集水井施工不方便,且耗时较多;钢筒集水井汇水量不足且成本较高。为便于施工又能达到汇水要求,我们急需提供一种新的降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旨在于提供一种针对砂层集水坑的降水装置,防止砂石被抽走而影响集水坑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包括:
隔砂笼、水泵及排水管;所述隔砂笼包括笼体和隔砂网;所述笼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笼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设有安装支架,所述水泵通过一升降调节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排水管连接于所述水泵,所述第二开口上设有封板;所述隔砂网包裹于所述笼体的外壁。
采取以上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传统降水的钢筋笼设于集水坑底部时,砂土会透过钢筋笼底部的密目网进行钢筋笼内,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笼体的底部的第二开口上设置封板,来隔绝集水坑底部土层进入隔砂笼,通过隔砂网对集水坑内积水进行过滤,从而实现了砂层集水坑的降水同时不影响集水坑的结构。并进一步地通过一升降调节件来实时调节水泵的高度来适应集水坑内积水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笼体呈倒锥台型。相比于传统的长直筒状的钢筋笼,倒锥台型一方面其斜面面积更大,更方便积水进行笼内,另一个方面,其底部面积更小,不占基坑内过多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笼体包括间隔垒叠的多个主龙骨框架和连接于多个主龙骨框架的次龙骨。使得结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升降调节件为手拉葫芦。可以方便进行水泵的升降调节来适应集水坑内的积水深度。
本实用新型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封板上设有沉降配重。加强整体隔砂笼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隔砂网为密目网。取材方便,成体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的笼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砂层集水坑降水装置,包括:隔砂笼、水泵2及排水管3;隔砂笼包括笼体和隔砂网5;笼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开口,笼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上设有安装支架13,水泵2通过一升降调节件连接于安装支架13,排水管3连接于水泵2,第二开口上设有封板4;隔砂网5包裹于笼体的外壁。传统降水的钢筋笼设于集水坑底部时,砂土会透过钢筋笼底部的密目网进行钢筋笼内,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笼体的底部的第二开口上设置封板4,来隔绝集水坑底部土层进入隔砂笼,通过隔砂网5对集水坑内积水进行过滤,从而实现了砂层集水坑的降水同时不影响集水坑的结构。并进一步地通过一升降调节件来实时调节水泵2的高度来适应集水坑内积水的深度。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较佳的,笼体呈倒锥台型。相比于传统的长直筒状的钢筋笼,倒锥台型一方面其斜面面积更大,更方便积水进行笼内、汇水量大,另一个方面,其底部面积更小,不占基坑内过多的面积。
较佳的,笼体包括间隔垒叠的多个主龙骨框架11和连接于多个主龙骨框架11的次龙骨12。从而使得结构更加稳定。优选的,主龙骨框架11和次龙骨12均为木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销钉连接。
较佳的,升降调节件为手拉葫芦。可以方便进行水泵2的升降调节来适应集水坑内的积水深度。
较佳的,封板4上设有沉降配重。降低隔砂笼的重心并加强整体隔砂笼的稳定性。优选的,沉降配重可为混凝土墩。
较佳的,隔砂网5为密目网。取材方便,成体较低。
较佳的,隔砂网5通过钢丝绑扎的方式包括与笼体的外壁。
进一步的,当笼体为木制的时候,隔砂网5通过销钉固定于笼体并包裹于笼体的外壁。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相比传统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
二、汇水量大,能满足降水量的要求。
三、节省时间且成本较低。
四、底部泥沙便于清理。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多种变化。因而,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宗旨的前提下,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774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施工用基坑排水装置
- 下一篇:引导型堵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