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弹片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76681.3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5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白龙;何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片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片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类产品趋于薄型化,对内部连接件的产品性能、体积和寿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保持产品性能、体积和寿命不变及内部元器件模组化的前提下要求连接件的体积小、阻抗低、寿命长,在相同材料和相同产品空间高度的情况下,这对弹片连接器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图1所示,现有的O型弹片连接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焊接部3、第一支撑臂4、接触部5和第二支撑臂1,其中第二支撑臂1底部一般只设计一个R角2,当弹片连接器工作下压时,第二支撑臂1底部的R角2与底部支撑面接触滑动,形成反作用力,从而产生正向弹力。但这种弹片结构的支撑角θ1较小,一般为 40°-55°,产生的正向力相对较小,以至于电子元件与弹片连接器之间的接触性能不好,两者间之间会有较大的接触电阻。若将该弹片结构的支撑角θ1直接做大,则弹片的高度和压缩行程将受很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弹片连接器,在保证弹片连接器原始高度和压缩行程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解决现有连接器正向力过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弹片连接器,第二支撑臂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臂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折弯段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段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折弯段与第二折弯段的折弯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弯段两侧切线的夹角小于9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弯段两侧切线的夹角大于90°。
进一步的,还包括焊接部、第一支撑臂和接触部,所述第一支撑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连接于所述焊接部;所述接触部连接于第三弹性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焊接部平行;所述第一弹性臂为直线型或圆弧型。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上还设置有凸起部。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部、第一支撑臂、接触部和第二支撑臂为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弹片连接器在第二支撑臂的末端设置两次折弯,可形成两个折弯角,既能保证弹片连接器原始高度和压缩行程不变,同时还可使第二折弯段中靠近第二支撑臂的一侧的切线与焊接部的夹角(θ2)增大,可增至70°-85°,从而使弹片连接器具有较大的正向力,具有较好的连接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片连接器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第二支撑臂;2、R角;3、焊接部;4、第一支撑臂;41、第一弹性臂; 42、第二弹性臂;43、第三弹性臂;5、接触部;51、凸起部;6、第一折弯段; 7、第二折弯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第二支撑臂1的末端设置两端折弯,保证连接器高度不变的前提下,以增大连接器的正向力。
请参照图2,一种弹片连接器,第二支撑臂1的末端连接有第一折弯段6和第二折弯段7,所述第一折弯段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臂1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折弯段6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段7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折弯段6与第二折弯段7的折弯方向相反。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弹片连接器在第二支撑臂的末端设置两次折弯,可形成两个折弯角,既能保证弹片连接器原始高度和压缩行程不变,同时还可使第二折弯段中靠近第二支撑臂的一边与焊接部的夹角(θ2)增大,可增至70°-85°,从而使弹片连接器具有较大的正向力,具有较好的连接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弯段7两侧切线的夹角小于9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弯段6两侧切线的夹角大于90°。
由上述描述可知,此种设置方式可使焊接部对第二折弯段的反作用力尽可能多的形成正向力。
进一步的,还包括焊接部3、第一支撑臂4和接触部5,所述第一支撑臂4 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弹性臂41、第二弹性臂42和第三弹性臂43,所述第一弹性臂41连接于所述焊接部3;所述接触部5连接于第三弹性臂43和所述第二支撑臂1之间。
由上述描述可知,多段弹性臂相连接的结构,可保证第一支撑臂具有较好的弹性性能,能够承受较大的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766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