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及包括其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75285.9 | 申请日: | 201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44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田三;孙娟;龚聚华;李旭海;陈忠民;崔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B60K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底护板 包括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及包括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发动机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到发动机的性能及使用寿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尤其是底盘相对较低的汽车,由于一些区域的路况相对较差,发动机可能受到磕碰(频次为百分之一左右),造成发动机产生异响或漏油等问题,特别是发动机油底壳部分,在受到外物冲击严重时可能会产生漏油问题,这将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及行驶安全。
为发动机安装保护板,可以有效地防止发动机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外物冲击而造成发动机的损坏,避免出行过程中由于外在因素导致发动机损坏的汽车抛锚。但是,如果保护板设计不合理,不但无法对发动机起到防护作用,还可能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例如,保护板虽然可以提供防护作用,但可能影响发动机的散热,造成发动机高温零部件的散热受到影响,也会引起发动机寿命缩短及异响问题。再如,保护板设置开孔,虽然可以提供散热作用,但石块或其他外物仍可能冲击发动机油底壳,导致防护板失去防护作用。
因此,需要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及包括其的汽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及包括其的汽车,兼具高效地防护性能和散热性能,安装方便,强度高且成本低,以便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利于安全驾驶。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包括:
护板本体,所述护板本体包括密封区和通风区,用于密封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的所述密封区设置在所述护板本体的中部,所述密封区的上、下、左、右端面分别延伸出用于连接所述护板本体的顶端、底端、左端、右端的连接通道;相邻的所述连接通道以及密封区之间设置有通风区,所述通风区上设置有通风孔。
优选地,所述护板本体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汽车或/和所述发动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护板本体的所述顶端的固定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护板本体的所述底端的可调节安装孔,所述可调节安装孔可在所述护板本体的延伸方向上前后移动。
优选地,所述护板本体的所述密封区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的排油口连通的检修口。
优选地,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的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检修口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通道上设置有多条间隔分布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连接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护板本体的所述左端与所述通风区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护板本体的所述右端与所述通风区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护板本体的延伸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通风区的开孔面积占所述护板本体的总面积的30%~40%。
另外,优选地,所述通风孔的孔径为8~10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及包括其的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底护板能够兼具高效地防护性能和散热性能,保证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其次,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可以降低底护板的安装难度,以便快速安装和拆卸;再次,检修口和端盖可以优化底护板的性能,方便对排油口进行操作,同时保证舒适度;最后,底护板上设置有多条加强筋,以便确保底护板的强度,同时降低其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汽车发动机的底护板及包括其的汽车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护板本体;2:密封区; 3:通风区;
4:固定安装孔;5:可调节安装孔; 6:检修口;
7:第一加强筋;8: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752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圆网成型的双组份吸音棉
- 下一篇:汽车泄压阀格栅、衣帽架总成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