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68786.4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77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增亮;孙召成;董祥伟;张琦;冯龙;范春永;杜明超;于然;胥曰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B01F13/10 | 分类号: | B01F13/10;B01F5/00;B01F5/06;B01F13/02;B01F13/06;B01F15/06;F04D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下 混输泵 入口 气液均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混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油气生产输送过程中,由于混输泵输送的介质是气液混合物,泵入口的含气率变化剧烈,往往会出现段塞流、泡状流、环状流等不稳定流态,混输泵往往因为入口缺乏缓冲调节装置导致泵入口处含气率波动幅度大从而影响泵的工作性能。其中因段塞流会造成一定时间内的纯气工况,此时混输泵的螺杆转子处于干磨状态,温度急剧升高引起螺杆转子变形进而混输泵报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海底油气田其产出物含气率波动幅度更大,一旦由于含气幅度的变化造成混输泵的破坏,维修更换难度极大。目前有关混输泵入口均混装置的相关研究极少,急需一种可以调节改善混输泵入口工况的气液均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它具有气液混合效率高,能够应对段塞流,确保混输泵避免在纯气工况下工作等优点,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包括筒盖、进口管、液位传感器、支架、回流管、电磁阀、罐体、二次混合腔、支撑轴、叶片、三角固定架、出口管、固定带、导气管、集气罩、电热丝、混合腔、进气孔,所述筒盖通过螺栓固定在罐体的顶端并与之形成一个密封空间,所述罐体固定在支架上,所述进口管固定在罐体一端并与罐体内部密封空间相连通,所述回流管固定在罐体另一端并与罐体内密封空间相连通,所述液位传感器通过固定带固定在罐体外壁上,所述电磁阀通过法兰与回流管连接,所述二次混合腔通过法兰连接于罐体下端的出口管线上,所述支撑轴、叶片、三角固定架均设置于二次混合腔中,所述出口管通过法兰与二次混合腔连接,所述导气管共有4根且其下端穿过集气罩固定在混合腔上,所述电热丝螺旋缠绕在4根导气管上,所述混合腔固定在罐体底部与其出口相连通,所述混合腔四周对称布置4个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导气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三角固定架固定在法兰上,所述支撑轴固定在三角固支架上,所述叶片固定在支撑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腔包括收缩段、混合段、扩散段三部分,所述收缩段收缩角为60°,扩散段扩散角为80°。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相较于现今的均混器,本实用新型采取“先分离后混合”的设计思路将气液混合物先进行气液分离,然后再混合,气液混合效率更高,同时不会产生气塞、能够自动消除汽水混合物,使用维护工作强度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的内部透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的罐体内部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混合腔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筒盖,2、进口管,3、液位传感器,4、支架,5、回流管,6、电磁阀,7、罐体,8、二次混合腔,81、支撑轴,82、叶片,83、三角固定架,9、出口管,10、固定带,11、导气管,12、集气罩,13、电热丝,14、混合腔,141、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下混输泵入口前的气液均混装置,包括筒盖1、进口管2、液位传感器3、支架4、回流管5、电磁阀6、罐体7、二次混合腔8、支撑轴81、叶片82、三角固定架83、出口管9、固定带10、导气管11、集气罩12、电热丝13、混合腔14、进气孔141,所述筒盖1通过螺栓固定在罐体7的顶端并与之形成一个密封空间,所述罐体7固定在支架4上,所述进口管2固定在罐体7一端并与罐体7内部密封空间相连通,进口管2的另一端通过法兰与油井井口出口管线相连接,所述回流管5固定在罐体7另一端并与罐体7内密封空间相连通,所述液位传感器3通过固定带10固定在罐体7外壁上,所述电磁阀6通过法兰与回流管5连接,所述二次混合腔8通过法兰连接于罐体7下端的出口管线上,所述支撑轴81、叶片82、三角固定架83均设置于二次混合腔8中,所述出口管9通过法兰与二次混合腔8连接,所述导气管11共有4根且其下端穿过集气罩12固定在混合腔14上,所述电热丝13螺旋缠绕在4根导气管11上,所述混合腔14固定在罐体7底部与其出口相连通,所述混合腔14四周对称布置4个进气孔141,所述进气孔141与导气管11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687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机肥料生产用搅拌装置
- 下一篇:涂料高速分散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