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和控制器构成车载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60625.0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28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任屠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雄劲针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电动汽车 驱动 电机 控制器 构成 车载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载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和控制器构成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车载充电器常规用于汽车电瓶(轿车12V,卡车24V)供电的车载充电器,大量使用在各种便携式、手持式设备的锂电池充电领域,诸如:手机,PDA,GPS等;车载充电器既要考虑锂电池充电的实际需求(恒压CV,恒流CC,过压保护OVP),又要兼顾车载电瓶的恶劣环境(瞬态尖峰电压,系统开关噪声干扰,EMI等);因此车充方案选取的电源管理IC必须同时满足:耐高压,高效率,高可靠性,低频率(有利于EMI的设计)的开关电源芯片;通俗讲就是要求"皮实"。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车载充电器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单一,没有设置石墨烯电池,不能在汽车断电时正常为用电设备进行充电,没有设置散热铜管,不能对车载充电器进行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和控制器构成车载充电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没有设置石墨烯电池,不能在汽车断电时正常为用电设备进行充电,没有设置散热铜管,不能对车载充电器进行散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和控制器构成车载充电器,包括车载充电器外壳体,所述车载充电器外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接线板,所述接线板与车载充电器外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信号指示灯,两个所述信号指示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USB接口,所述接线板的前表面上靠近USB接口的一侧设置有石墨烯电池,且接线板的前表面上靠近石墨烯电池的上方设置有高温脉冲电解电容,所述石墨烯电池远离USB接口的一侧设置有电源芯片,所述电源芯片远离石墨烯电池的一侧设置有高温成型铜线,所述高温成型铜线的两侧设置有散热铜管,所述高温成型铜线远离电源芯片的一侧设置有保险管连接端柱,所述保险管连接端柱远离高温成型铜线的一侧设置有保险管,所述保险管的下方设置有保险管固定座,所述车载充电器外壳体的外部靠近保险管固定座的一侧设置有电源连接柱,所述高温脉冲电解电容、电源芯片、保险管、电源连接柱、保险管连接端柱、高温成型铜线、接线板、石墨烯电池和信号指示灯均与USB接口电性连接,所述USB接口与汽车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石墨烯电池与接线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铜管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散热铜管均匀安装在高温成型铜线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接线板与车载充电器外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保险管与车载充电器外壳体通过保险管固定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石墨烯电池与接线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石墨烯电池体积小,重量轻,续航能力强,能够存储大量电量,能够在汽车断电时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充电。
(2)本实用新型散热铜管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散热铜管均匀安装在高温成型铜线的两侧,通过散热铜管吸收充电时高温成型铜线与保险管发出的热量,并通过散热铜管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从而进行散热。
(3)本实用新型接线板与车载充电器外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能够通过拆卸螺栓完成接线板的快速拆卸与更换,使用快捷方便。
(4)本实用新型保险管与车载充电器外壳体通过保险管固定座固定连接,能够通过保险管固定座将保险管位置进行固定,防止保险管的位置发生偏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载充电器外壳体、2-高温脉冲电解电容、3-电源芯片、4-散热铜管、5-保险管、6-电源连接柱、7-保险管固定座、8-保险管连接端柱、9-高温成型铜线、10-接线板、11-石墨烯电池、12-USB接口、13-信号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雄劲针织有限公司,未经绍兴雄劲针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606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