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田中低压集气计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60088.X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82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宪;吉树鹏;张玲;张儒佳;吴勇;刘立恒;王喜武;刘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恒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22212 | 代理人: | 鞠传龙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田 低压 计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气计量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气田中低压集气计量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中高压气田开发地面集气工艺采用井口气加热节流至中压之后输送至集气处理站,在集气处理站采用单井气液分离连续计量之后,通过集气汇管集气或单井生产阀组/计量阀组→生产汇管/气液分离计量→生产分离器汇合集气工艺。这种集气工艺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在气田开发前期至中期集气运行费用低,提高开发效益,但是气田开发后期部分气井压力低于集气处理站运行压力时就无法进站处理开采。
为了有效开采气田剩余可采储量、提高气田采收率,地面生产系统对集气系统进行改造降低进站压力,放大气井生产压差释放气井剩余产能,提高气田采收率。由于气田不同井的井口压力、产量、气液比等参数不同,原有的集气系统不能满足井口压力≤集气站运行压力的低压井进站要求,需要新建低压气集气计量系统,通过低压气集气计量系统把低压井气进站集气计量之后进行分离器缓冲气液分离,集中增压至集气站运行压力后进入脱水处理单元。
常规的低压气集气计量系统是并行于已建中压气集气计量系统,包括低压气增压阀组和增压分离器、计量阀组和计量分离器、增压压缩机,在新建低压气集气计量系统时集气站停运,放空所有采气管线天然气,用氮气置换采气管线天然气,在集气站单井进站管线上焊接两个三通→安装两个阀门→增压/计量汇管焊接→形成低压井进站增压阀组和计量阀组,制作完毕用单井天然气置换每口井采气管线和集气站进站阀组管段氮气。新建这种集气计量系统按30口气井设计需要以下投入和成本:
(1)主要设备和材料有计量分离器、生产分离器、压缩机,阀门60个、三通60个,配套管材。
(2)放空30口井采气管线天然气、注入氮气、焊接三通60个,安装60个增压阀和计量阀,天然气置换氮气,集气站需要停运2天。
(3)单井采气管线和集气站进站阀组管段放空天然气2000m3,置换用氮气500m3,集气站停运2天,影响下游天然气用户,停售20×104m3/d×2d=40×104m3,合计费用54.8万元。低压计量阀组制作安装费12万元,计量分离器制作安装费15万元,不考虑公用部分增压阀组、生产分离器和压缩机的设备和安装费合计总费用达到81.8万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常规的中压集气计量系统在改造成中低压集气计量系统过程中投入成本较大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气田中低压集气计量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田中低压集气计量系统包括有放空汇管、增压生产汇管、中压生产汇管和中低压计量汇管,其中单井来气管通过第一管路与放空汇管和增压生产汇管相连接,第一管路上设有增压三通,增压三通通过管路分别与来气管、放空汇管和增压生产汇管相连通,增压三通与增压生产汇管连接的管路上设有增压生产阀,增压生产汇管通过管路还连接有增压生产分离器,单井来气管通过第二管路与中压生产汇管相连接,单井来气管通过第三管路与中低压计量汇管相连接,第二管路上设有中压生产阀,第三管路上设有中低压计量阀,中低压计量汇管通过管路连接有中低压计量分离器,中低压计量分离器通过第四管路与脱水装置相连接,第四管路上设有中低压切换三通,中低压切换三通的两端与第四管路连通,中低压切换三通的第三端连接有第五管路,第五管路与增压生产汇管和增压生产分离器之间的连接管路相连通,第五管路上设有低压切换阀门,中低压切换三通的后端设有中压切换阀门。
中压生产汇管的后端通过管路连接有中压生产分离器。
增压生产分离器出口通过增压用压缩机增压之后的管路与脱水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1、低压气进站集气和处理:
当低压井进站时,开启低压井对应的所有放空分支关断阀→关闭低压井对应的已建生产阀组和计量阀组→关闭放空关断阀和截止阀→开启新增增压阀组→新建增压生产分离器入口→压缩机增压→脱水装置脱水处理。
2、中压井进站集气和处理:
当中压井进站时,关闭中压井对应的所有放空分支关断阀→开启中压井对应的已建生产阀组→已建中压生产分离器入口→脱水装置脱水处理。
3、低压井进站计量和中压井进站计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600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防砂过滤装置的采油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井下测试仪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