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注塑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9954.3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4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廖冬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市黄岩梵科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40 | 分类号: | B29C45/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洗发露是以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提供去污和泡沫作用,而护发素的主要原料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洗发露洗净头发后,再使用护发素,它可以中和残留在头发表面带阴离子的分子,形成单分子膜,而使缠结的头发顺服,易于梳理。
护发素瓶盖主要采用注塑模具进行生产,利用热塑性塑料的热熔原理,将热熔的塑料通过注塑机注射进模具的型腔内,然后冷却定型,打开模具后可取出塑料产品。
其中,根据护发素瓶盖的产品特性,在护发素瓶盖的底部设有卡边,护发素瓶盖通过旋转半圈后以固定在护发素瓶上,但传统的注塑模具在护发素瓶盖冷却成型后,通常采用脱料板直接将护发素瓶盖从凸型芯中硬性脱出,由于护发素瓶盖底部卡边的存在,使得护发素瓶盖脱出时卡边易与凸型芯相勾持而出现拉伸的现象,从而影响护发素瓶盖的生产品质,因此存在一定的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具有提高产品生产品质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复位板、以及设于上复位板中的凹型芯,所述下模包括模脚、下复位板和下定位板,所述下定位板上设有脱料板,所述下复位板上固定有凸型芯,凸型芯分别穿过下定位板、脱料板且其端部凸设于脱料板表面,所述凹型芯、凸型芯、脱料板配合形成产品的型腔,该注塑模具还包括用于产品二次顶出的顶出机构;
所述顶出机构包括固定在模脚中的导柱、以及滑动安装在导柱上的下顶板和上顶板,所述下顶板与上顶板之间通过联动组件相连,所述下顶板上安装有下顶针,所述下顶针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上顶板、下复位板和下定位板固定在脱料板上,所述上顶板上安装有上顶针,所述上顶针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下复位板、凸型芯且端部与凸型芯的端面齐平,且上顶针另一端的端部与凸型芯之间形成有第一成型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产品在型腔中冷却成型后需要开模对产品进行脱出,首先,驱动下顶板向上移动,因此,上顶板将在联动组件的作用下随着下顶板向上移动,与上顶板、下顶板固定的上顶针和下顶针同步向上运动,以先将产品从凸型芯中脱出以避免凸型芯对产品的脱出构成阻挡,由于产品的卡边位于上顶针的第一成型腔中,因此需要将产品的卡边从第一成型腔中脱出;
由此,产品在从凸型芯中被顶出后,上顶板在联动组件的作用下与下顶板断开,下顶板继续向上移动,上顶板保持原位不动,此时,持续向上运动的下顶板将带动脱料板向上运动,以将产品从上顶针中脱出,此种注塑模具,利用二次顶出的方式,避免了由于产品具有卡边的特性,造成卡边与凸型芯之间相勾连而使得产片卡边在脱出时出现拉伸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品质。
优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一端固定在下顶板上且另一端向上顶板一侧延伸的支撑块,所述上顶板的侧边上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中滑动安装有抵触块,所述支撑块的端部开设有与抵触块抵接的抵接槽,所述安装腔中设有用于提供抵触块朝向抵接槽一侧弹力的弹力弹簧,所述下复位板上固定有端部向上顶板一侧延伸的挤压块,所述上顶板上贯穿有供挤压块穿插的第一通槽,所述挤压块上设有随着上顶板的上升动作以驱动抵触块从抵接槽中分离的联动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抵触块在弹力弹簧的驱动下抵接在抵接槽中,在下顶板向上移动时,固定在下顶板上的支撑块能带动上顶板同步向上移动,随着上顶板的向上移动动作,挤压块将伸入到第一通槽中与抵触块相抵接以将抵触块压入到安装腔内,直到抵触块的端部从抵接槽中分离,此时,产品已从凸型芯中被顶出位于脱料板和上顶针上;
下顶板继续向上运动,由于抵触块从抵接槽中分离,因此,上顶板不会随着下顶板继续向上移动,从而下顶板通过下顶针带动脱料板向上移动,以将产品从上顶针的端部脱出,完成产品二次顶出分离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联动部包括设于抵触块以与第一通槽相通且槽壁相齐平的第二通槽、以及设于挤压块端部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朝向弹性件一侧,所述第二通槽的槽壁上设有与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配合,在上顶板向上移动时,第二斜面将不断与第一斜面接触以引导抵触在安装腔内滑动,以使得抵触块的端部从抵接槽中分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在70°~8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市黄岩梵科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市黄岩梵科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99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高效的塑管脱模机
- 下一篇:一种塑性成型模具的顶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