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顶锻式摩擦塞焊的垫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7521.4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4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闫崇京;司佩强;郑勇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B23K2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顶锻式 摩擦 垫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顶锻式摩擦塞焊的垫板,属于焊接领域。
背景技术
摩擦塞焊技术是一种新型材料固相连接的焊接技术,出现在搅拌摩擦焊之后,由英国焊接研究所于二十世纪末实用新型。摩擦塞焊(FPW)最初提出是对搅拌摩擦焊接接头的缺陷进行修补,由于摩擦塞焊成形机理和搅拌摩擦焊接类似,也具有焊接接头质量高、焊接接头变形小等优点。依据焊接压力加载的方式不同,摩擦塞补焊分为顶锻式和拉锻式两种。其中顶锻式摩擦塞补焊时焊机和背部支撑垫板位于被焊工件的两侧。顶锻式摩擦塞焊,在焊前需要用垫板支撑待焊接工件,而目前对顶锻式摩擦塞焊的支撑垫板的研究较少,一般都是在支撑垫板上钻一个通孔,其直径大于待焊接工件塞孔的最小直径,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支撑垫板上通孔的大小对摩擦塞焊过程中塑性变形产热和材料塑性流动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一般选择通孔直径比待焊接工件上塞孔最小直径大10mm左右,但是这样摩擦塞焊结束,待焊接工件底部会出现飞边,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凹陷的缺陷。因此,普通垫板容易造成焊接区出现缺陷,导致焊接质量差,浪费时间、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顶锻式摩擦塞焊的垫板。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垫板可以有效减少待焊接工件底部出现凹陷的缺陷,而且提高焊接区的连接强度。
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用于顶锻式摩擦塞焊的垫板,所述支撑垫板中心处设置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分的锥度大于下部分的锥度。
所述支撑垫板材料为钢铁。
所述顶锻式摩擦塞焊中焊接塞棒锥度、待焊接工件上塞孔锥度和垫板凹槽下部锥面角度相同,支撑垫板凹槽上部锥面角度大于下部锥面。
基于上述垫板用于顶锻式摩擦塞焊的焊接方法,所述焊接塞棒、待焊接工件和支撑垫板都是通过机加工的方法加工成形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焊接前,待焊接工件和支撑垫板固定在加工平台上,焊接塞棒、待焊接工件上塞孔和支撑垫板三者的中心轴在一条直线上;
2.焊接开始,焊接塞棒边旋转边向下进给,焊接塞棒上的锥头侧面首先和待焊接工件上塞孔表面接触,在轴向力和旋转扭矩的作用下,接触面摩擦产热,随着焊接继续,产热量急剧增大,焊接塞棒和待焊接塞孔接触的区域材料塑化,塑化的材料在轴向力和旋转扭矩的作用下开始流动,支撑垫板凹槽开始堆积塑化的铝合金材料、待焊接工件向下变形的部分和焊接塞棒的塞头部分;
3.支撑垫板凹槽上部逐渐被填充完全,焊接塞棒继续高速旋转、向下进给,等到焊接塞棒和支撑垫板凹槽底部接触摩擦开始,焊接塞棒迅速停止旋转和向下进给,但是要保证足够的轴向力,对焊接接头顶锻,是为了得到使组织晶粒更细,提高焊接区的强度;
4.顶锻结束后,焊接塞棒向上进给,由于铝合金比钢铁软,支撑垫板不会和焊接塞棒焊在一起,很容易就将它们分离开;
5.该支撑垫板用在顶锻式摩擦塞焊上,很好的避免了待焊接工件底部易出现未焊合的缺陷,同时提高了焊接区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1)焊接过程中材料塑化变形、流动性增强,不易出现飞边;
(2)焊接接头处的组织晶粒更细,提高了焊接接头的强度;
(3)焊接铝板产生的弯曲变形小,焊接接头不易出现凹陷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顶锻式摩擦塞焊焊前的焊接塞棒、待焊接工件、支撑垫板三者各部分细节示意图;
图2为顶锻式摩擦塞焊初始阶段的示意图;
图3为稳定焊接阶段的示意图;
图4为焊接结束阶段的示意图。
图中中:11-焊接塞棒;111-焊接塞棒锥头侧面;112-焊接塞棒锥头底面;12-待焊接工件;121-待焊接工件锥孔表面;122-待焊接工件底面;123-待焊接工件锥孔侧下部;13-支撑垫板;131-支撑垫板上表面;132-支撑垫板凹槽下部锥面;133-支撑垫板凹槽底面;134-支撑垫板凹槽上部锥面;20-焊接塞棒作旋转运动;30-焊接塞棒有向下的进给运动;40-支撑垫板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75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穿筋设备
- 下一篇:便携式自动送粉切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