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医用血液流速检测手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4208.5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36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郑琳;易龙;糜漫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05 | 分类号: | A61B5/0205;A61B5/02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颜海良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血液 流速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医用血液流速检测手环。
背景技术
在动脉和静脉系统的大、中型血管的基础检测与临床研究中,常需要了解血管的功能状态,其中血液流速是重要指标之一。现有的血液流速测定方法有:1.利用超声多普勒原理用超声多普勒仪的超声探头探查血液流速;2.利用电磁流量原理探查探头血液流速,在根据该处血管横切面积急速出平均血液速度。但这些探头制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很难再临床检测以及研究中得到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可通过皮肤表面温度实现血液流速的快速、准确测量的血液流速测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医用血液流速检测手环,包括:上本体、下本体、热敏电阻片以及集热片,所述上本体、下本体中设置有柔性支撑网,所述上本体、下本体通过热敏电阻片连接,形成封闭结构,所述上本体、下本体连接处设置有金属导体,所述金属导体与热敏电阻片接触导通,所述集热片设置于上本体、下本体内壁上,所述集热片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柔性支撑网,用于实现上本体、下本体与皮肤接触部位的弹性固定,所述金属导体用于皮肤接触点温度数据的采集,并通过热敏电阻片的感应产生温度差信号,所述集热片、温度传感器用于皮肤表层温度数据的采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上本体、下本体由柔性隔热材料制成,所述柔性隔热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延展性和保温性能,其延展特性可实现检测装置与人体皮肤的弹性接触,在保障检测装置与皮肤的紧密接触的同时,不会因为过紧对皮肤造成伤害;其保温特性可以使检测装置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检测环境,从而提高检测装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所述集热片由聚酰亚胺织物编制而成,所述聚酰亚胺织物柔软,隔热效果好,有利于皮肤表层热量的收集,从而提高温度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精度。
进一步,所述金属导体为圆弧形结构,在上本体、下本体与人体皮肤接触挤压时,所述圆弧形结构可实现与皮肤的充分接触,并且不会对皮肤造成挤压损伤。
进一步,所述热敏电阻片表层涂覆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用于防止外部温度对热敏电阻片造成干扰。
进一步,所述热敏电阻片及集热片上分别设置有信号引出线,所述信号引出线用于将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片采集的检测信号输出至外部处理电路,进行信号放大、滤波、数模转换等处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至数据分析终端,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并最终获得检测数值。
本实用新型数据分析终端数据计算主要依据为:
人体代谢产生热量的形式主要有辐射、对流和蒸发。辐射散热与皮肤的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有关。使用温度传感器测量皮肤表面温度,结合环境温度,根据Stefan—Bohzmann法则可以得到辐射交换的热量:
式中:R是辐射敞热量;δ为辐射系数;s为辐射面积;Ts为体表绝对温度;TE为环境绝对温度。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散热同样与皮肤的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有关。应用牛顿换热公式,可以将对流换热量表示为:
C=hc(tw-tf)
式中:C足对流换热量;hc为对流换热系数;tw为体表温度;tf为环境温度。
蒸发散热与皮肤表面蒸发量有关。这里考虑人体皮肤表面看上去干燥、没有汗液造成湿润的情况。这时处于隐性出汗(或者称为皮肤扩散)状态,所造成的潜热损失用E表示。范格尔认为这种情况下皮肤扩散不受人体热调节系统控制,可以表示为:
E=r·m(Psk-Pα)
式中:E为蒸发敞热量;r为水的汽化潜热;m为皮肤渗透系数;Psk为在皮肤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的饱和分压力;Pα为环境水蒸气分压力。
将温度低于体表温度的金属导体与体表接触后,由于存在温度差,体表与金属导体之间会产生热传递,从而使体表温度发生改变。金属导体两端的温度也会发生变化,其变化量依赖于从体表到金属导体的热传递量。而体表到金属导体的热传递量取决于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速。因此,通过测量金属导体两端的温度变化,就可以计算出血液流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42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穿戴无线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云的老年监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