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PIN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2879.8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54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黄家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盈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林波 |
地址: | 2153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pin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PIN针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及普及,汽车连接器的需求日趋增大,由于主要依赖进口国外的成熟产品,在结构、工艺等方面均受现有产品的约束,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现有的汽车连接器的结构一般包括PIN针及塑胶壳体,加工时,通常先加工成型PIN针,再将PIN针压入塑胶壳体内。其中,PIN针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PIN针本体1及PIN针本体1的两端的针头部2。但是,由于PIN针的结构上的特殊性,导致对塑胶壳体的注塑成型工艺、材料等要求较高,造成汽车连接器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报废率高等问题,影响汽车连接器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PIN针结构,能够实现与塑胶壳体较好地卡接,并利于降低塑胶壳体的注塑工艺难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PIN针结构,包括:PIN针本体、及设置于所述PIN针本体的两端的针头部;所述PIN针本体呈正方柱体形;所述PIN针本体的外周侧设置有用于卡接塑胶壳体的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
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沿所述PIN针本体的长度方向凸出于所述PIN针本体的侧面、和/或所述PIN针本体的侧棱;
所述凸起部与所述PIN针本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呈半圆柱体形,所述凸起部的先插入塑胶壳体的一端面为倾斜弧面,所述倾斜弧面用于导引所述凸起部顺利卡入塑胶壳体内;所述倾斜弧面、所述凸起部的圆弧面及所述凸起部的另一端面之间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呈长条梯形,所述凸起部的先插入塑胶壳体的一端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用于导引所述凸起部顺利卡入塑胶壳体内;所述倾斜面、所述凸起部的梯形顶面及所述凸起部的另一端面之间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呈楔形,所述凸起部的先插入塑胶壳体的一端面设置有倾斜面或倾斜弧面,所述倾斜面或所述倾斜弧面用于导引所述凸起部顺利卡入塑胶壳体内,且所述倾斜面或所述倾斜弧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凸起部的楔形顶面的倾斜角度;所述楔形顶面、所述凸起部的另一端面、与所述倾斜面或所述倾斜弧面之间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针头部呈锥形,并具有两级倒圆角结构;所述两级倒圆角结构包括第一倒圆角部及第二倒圆角部,所述第一倒圆角部设置于所述针头部的远离所述PIN针本体的一端的相邻两侧锥面的结合处;所述第二倒圆角部设置于所述针头部与所述PIN针本体的衔接处,所述针头部通过所述第二倒圆角部与所述PIN针本体光滑过渡衔接;所述第二倒圆角部与所述第一倒圆角部及所述侧锥面平滑衔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PIN针结构,PIN针本体的外周侧设有用于卡接塑胶壳体的卡接结构,通过该卡接结构能够使PIN针较好地卡接在塑胶壳体内,并且该新型PIN针结构利于降低塑胶壳体的注塑工艺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PIN针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PIN针结构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PIN针结构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2中的针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PIN针结构与塑胶壳体连接的示意图。
图中:1-PIN针本体;11-凹槽;2-针头部;22-第一倒圆角部;23-第二倒圆角部;3-卡接结构;31-凸起部;4-塑胶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2至7所示,一种新型PIN针结构,包括:PIN针本体1、及设置于PIN针本体1的两端的针头部2;PIN针本体1呈正方柱体形;PIN针本体1的外周侧设置有用于卡接塑胶壳体4的卡接结构3;卡接结构3包括:
至少一个凸起部31,凸起部31沿PIN针本体1的长度方向凸出于PIN针本体1的侧面、和/或PIN针本体1的侧棱;
凸起部31与PIN针本体1一体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盈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盈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28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排气消音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绿色校园照明智能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