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2637.9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55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陈邻杰;任泓帆;张震;刘文吉;毛迪龙;杨光才;宣军钢;雷鹏;艾迪飞;马春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7/065 | 分类号: | E04G17/065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模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板中对拉螺杆两端使用的封堵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
背景技术
在墙模板或梁模板的施工中,为保证模板有足够的承载力,保证混凝土不胀模、爆模,会在墙模板或梁模板中使用对拉螺杆,而对拉螺杆两端则使用堵头堵住模板孔洞以防止漏浆。在常规施工中,螺杆套筒和两端的堵头均是在墙模板或梁模板支设完成并完成钢筋绑扎的情况下放入,放入时或是从上绕过墙或梁的钢筋结构放置,操作极为困难,遇到墙或梁的钢筋结构密集时则无法进行;或是将墙模板或梁模板拆除或局部扩大,放入螺杆套筒和堵头后再行封闭,施工时间长且影响混凝土观感质量;或是自墙模板或梁模板的对拉螺杆孔洞中直接塞入螺杆套筒,而放弃放入堵头,则导致该处造成漏浆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以解决传统施工对于模板中对拉螺杆孔封堵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用于拉结于相对设置的二模板之间,所述模板设有模板孔,所述模板对拉结构包括对拉螺杆以及安装于所述对拉螺杆上的弹性堵头;所述弹性堵头包括套设于所述对拉螺杆上的连接套筒以及套设于所述连接套筒上、用于在所述对拉螺杆穿设于所述模板孔后封堵于所述模板孔和所述对拉螺杆之间的弹性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套筒的靠近所述模板的一端延伸入所述模板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对拉螺杆的外侧套设有螺杆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远离所述弹性堵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螺杆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套筒套设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筒壁的外侧,所述连接套筒与所述螺杆套筒之间设有加紧卡条。
进一步的,所述加紧卡条固设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筒壁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加紧卡条呈楔形。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套筒呈喇叭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拉结于二模板之间时,可以在模板的外侧将本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的对拉螺杆、套设在对拉螺杆上的螺杆套筒以及连接于螺杆套筒的一端的一个堵头从模板孔塞入模板的内侧使得对拉螺杆的从另一模板的模板孔孔中伸出,再在另一模板的外侧将另一堵头套设在未安装堵头的对拉螺杆的一端,并将该堵头从模板的外侧塞入并卡接于螺杆套筒,从而有效解决由于需要从模板的内侧放入螺杆套筒及堵头带来施工上的不便,进而解决了工人现场实际施工上的不便,缩短了现场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现场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的堵头的示意图。
图3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的安装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的堵头的示意图,图3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的安装步骤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堵头的模板对拉结构,对拉结构主要用于拉结于相对设置的二模板5之间。模板5上开设有模板孔。
模板对拉结构包括对拉螺杆1、螺杆套筒2、一对弹性堵头3以及一对螺合件4。对拉螺杆1穿设于模板5的模板孔中。弹性堵头3安装于对拉螺杆1上。弹性堵头3包括套设于对拉螺杆1上的连接套筒31以及套设于连接套筒31的第一端上、用于在对拉螺杆1穿设于模板孔后封堵于模板孔和对拉螺杆1之间的弹性套筒32。螺杆套筒2套设在连接套筒31的第二端上且抵靠于弹性套筒32。螺杆套筒2位于模板5的内侧,螺杆套筒2的外径小于模板5的模板孔的孔径。一对螺合件4分别螺合于对拉螺杆1的端部且抵靠于模板5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26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