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中水系统的CASS反应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44130.9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515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亚;袁顺海;陈炽彬;安海重;李法中;王军;张万兵;李跃喜;朱光辉;谢斌;曾伟;金光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崖城作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44228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中水 系统 cass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中水系统的CASS反应池。
背景技术
CASS(Cycl ic Act ivated Sludge System),即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或循环式活性污泥法,是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演变,可现实连续进水。
现有的中水处理系统初期运行中的CASS池存在厌氧池到好氧池出水不稳定,厌氧池内反硝化作用效果差的问题。导致后续好氧池及膜池处理负荷增加,严重影响了系统处理效果。表现在产水CNP(碳氮磷)指标不合格,系统剩余污泥量增加。以上问题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1.厌氧池到好氧池进水口由底部进料,转液管线容易被底部淤泥堵塞;来料污水在厌氧池内的滞留时间太短,进料直接被进水泵送到下游,厌氧池内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反硝化脱氮时间不足,没有起到调节CNP(碳氮磷)比例的作用。
2.污泥循环管线进入厌氧池后由顶部出料,导致厌氧池内丝状菌过量繁殖膨胀,而丝状菌对活性污泥絮粒的聚集有阻碍作用,进而引起系统厌氧池内菌群比例失调,影响厌氧池微生物反硝化处理有机物效果,同时丝状菌的聚集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剩余污泥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出水稳定且剩余污泥量少的用于中水系统的CASS反应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中水系统的CASS反应池,包括厌氧池和好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和好氧池的中部之间设有进水通道,所述厌氧池和好氧池的底部各设有一排污口,在厌氧池和好氧池的排污口上分别安装有一排污阀,排污阀通过管道与一排污泵的进口相连通,排污泵的出口与一污泥回流管的进口端相连通,污泥回流管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厌氧池内且管口低于所述进水通道进口。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回流管上还连接有一回流支管,回流支管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好氧池内,在回流支管上还设有一调节阀。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上还设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通过将厌氧池到好氧池的进水通道设置在两个池的中部位置上,并且使厌氧池内的污泥回流管线的出口端延伸至厌氧池下部,能稳定厌氧池到好氧池进水,延长了来料在厌氧池内的反硝化时间,有效的调整了厌氧池内活性污泥菌群比例,增强了厌氧池内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反硝化作用,减少了系统剩余污泥量。
另外,所增加的回来支管,一方面可以作为循环污泥泵况运行观察点,一方面可以调节厌氧池及好氧池内活性污泥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增加回流支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中水系统的CASS反应池,包括厌氧池1和好氧池2,所述厌氧池1和好氧池2的中部之间设有进水通道3,所述厌氧池1和好氧池2的底部各设有一排污口,在厌氧池1和好氧池2的排污口上分别安装有一排污阀4,排污阀4通过管道与一排污泵5的进口相连通,排污泵5的出口与一污泥回流管6的进口端相连通,污泥回流管6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厌氧池1内且管口低于所述进水通道3进口。在所述进水通道3上还设有滤网7。
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污泥回流管上还可连接有一回流支管8,回流支管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好氧池内,在回流支管上还设有一调节阀9。如此设计,能够调整厌氧池及好氧池内活性污泥量。
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崖城作业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崖城作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441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