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井及高回注压力井用的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41373.7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65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增亮;刘刚;张继通;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43/38 | 分类号: | E21B43/38;E21B4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井 高回注 压力 螺杆 井下 油水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油田开采领域,是一种井下油水分离装置,特别适用于深井和高回注压力井的一种地面驱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近些年新兴的一项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可在同一井眼内进行油水混合物的采出、油和水的分离、油的举升以及产出水的回注。目前已有的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流道复杂多变,这使得增压后的油液所受阻力较大,对增压泵的增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流道的复杂性也使得故障维修变得困难,此外现有的油水分离系统由于未能解决油液增压时系统本身所受压力的影响,水力载荷产生的轴向力只能由空心抽油杆抵消,这严格限制了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适用深度。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深井及高回注压力下的地面驱动双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装置,流道简单,螺杆泵布置合理,运行检测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道简单、应用于深井和高回注压力井的井下油水分离装置。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螺杆泵增压装置的配置、油水分离旋流装置、井下油水分离回注与举升装置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内部结构的设计,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深井及高回注压力井用的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装置,由套管、上油管、上部交叉流道体、下油管、螺杆泵增压装置、油水分离旋流装置、井下油水分离回注与举升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上油管、上部交叉流 道体、下油管、螺杆泵增压装置、油水分离旋流装置、井下油水分离回注与举升装置安装在套管内,螺杆泵增压装置与油水分离旋流装置通过上部交叉流道体连接;油水分离旋流装置与井下油水分离回注装置通过下油管连接,油水分离旋流装置与井下油水分离举升装置通过上、下外油嘴连接;
所述螺杆泵增压装置由抽油杆、折返流道接头、上外壳体、上单螺杆泵、上内壳体、挠性轴、中内壳体、下外壳体、下内壳体以及下单螺杆泵组成,抽油杆与上单螺杆泵连接,折返流道接头上端与上油管螺纹密封,折返流道接头下端内径与上单螺杆泵密封配合,折返流道接头下端外径、上内壳体上端外径与上外壳体螺纹密封,构成上环空流道,上内壳体、下内壳体与中内壳体配合,构成中环空流道,下内壳体下端与上部交叉流道体配合,下外壳体上端与上内壳体螺纹密封,下端与上部交叉流道体螺纹密封,抽油杆与上单螺杆泵上端连接,上单螺杆泵上端与折返流道接头同轴线配合,下端与上内壳体同轴线配合,下单螺杆泵上端与中内壳体同轴线配合,下单螺杆泵下端与下内壳体、上部交叉流道体同轴线配合,上单螺杆泵与下单螺杆泵通过挠性轴相连接;
所述油水分离旋流装置由双锥旋流器、外壳体A、上支撑管、上支撑底座、上定位座、中部交叉流道体、单锥旋流器、外壳体B、下支撑管、下支撑底座、管接头组成,双锥旋流器与上部交叉流道体定位孔配合,一个双锥旋流器底端插在上定位座定位孔中,双锥旋流器用上支撑管、上支撑底座支撑,上支撑底座与上定位座配合,上定位座与中部交叉流道体轴向配合,外壳体A与上部交叉流道体、中部交叉流道体螺纹密封,构成环空流道,单锥旋流器与中部交叉流道体定位孔配合,一个单锥旋流器底端插在管接头定位孔中,单锥旋流器用下支撑管、下支撑底座支撑,下支撑底座与管接头配合,外壳体B与中部交叉 流道体、管接头螺纹密封;
所述井下油水分离回注与举升装置由旁通管、三通接头、上外油嘴、下油管、下外油嘴、Y351封隔器、单向阀、打压球座、筛管、丝堵组成,下油管与管接头轴向配合,所述井下油水分离回注装置从上到下依次安装下油管、Y351封隔器、单向阀、打压球座、筛管、丝堵,上部交叉流道体内端面加工有与定位孔同轴心的溢流孔,溢流孔与双锥旋流器的溢流伸出管同轴配合并形成密封,径向孔出口处加工有内螺纹油口,与上外油嘴连接,上外油嘴另一端与旁通管螺纹联接,旁通管的另一端与三通接头螺纹联接,中部交叉流道体内端面加工有与定位孔同轴心的溢流孔,溢流孔与单锥旋流器的溢流伸出管同轴配合并形成密封,径向孔出口处加工有内螺纹油口,与下外油嘴连接,下外油嘴另一端与旁通管螺纹联接,旁通管的另一端与三通接头螺纹联接,三通接头与向上的旁通管螺纹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413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井水动力比例调节加药机
- 下一篇:一体化遥测能谱方位连斜测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