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单桩静载试验反力牵拉的锚固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39128.2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5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杨鹏;尹俊涛;葛凯;周丹;邓青青;李志斌;许海标;宋广;朱贺;王韶鹏;郑薇雯;袁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交院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14 | 代理人: | 王霞 |
地址: | 45005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单桩静载 试验 牵拉 锚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单桩静载试验反力牵拉的锚固体。
背景技术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可用于给桩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或者检验工程桩成桩质量。进行单桩静载试验时,必须要有为试验提供反力的牵拉装置。中国专利“单桩静载试验反力牵拉装置”(申请号201320716270.3)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就公开了一种锚固体,包括钢筒和自上而下固定焊接在其内的孔板和螺栓定位板,孔板上的通孔沿牵拉方向开设,穿设在每个通孔的螺纹钢筋下端通过螺母与螺栓定位板相连。由附图可知,螺栓定位板为L形结构,两直角边均与孔板焊接相连。该结构的锚固体因螺纹钢筋所受拉力全部由孔板与钢筒间的焊缝承担,当加载较大吨位拉力时,锚固体因上述焊缝焊接面积较小而容易被拉开破坏,导致静载试验失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单桩静载试验反力牵拉的锚固体,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锚固体不能承载较大吨位拉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单桩静载试验反力牵拉的锚固体,包括钢筒及设置在所述钢筒内的钢束固定件,所述钢筒内间隔焊接有多个竖向肋板,所述钢束固定件为沿牵拉钢束受力方向倾斜设置在竖向肋板顶部凹槽内的由两侧板和底板构成的上开口方形槽,所述上开口方形槽的两侧板和底板与所述竖向肋板通过焊接连为一体,其两端与所述钢筒内壁通过焊接连为一体;在所述上开口方形槽的底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固定牵拉钢束的通孔。
为了配合试验钢束的牵拉角度,所述上开口方形槽的倾斜角度可在40-65°范围内进行调整。
为了提高抗拉能力,所述两侧板、钢筒以及竖向肋板的厚度均为20mm,所述上开口方形槽的底板为强度更高的40mm厚度的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单桩静载试验反力牵拉的锚固体,使用上开口方形槽作为钢束固定件,其上开口方形槽的三个侧面外部均与竖向肋板焊接在一起,两端则与钢筒内壁焊接,增大了钢束固定件与周围部件的接触面积,延长了焊缝长度。因此,在不改变牵拉装置斜向受力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提高钢束固定件底板的抗拉效果,降低加载大吨位拉力时锚固体受拉破坏的可能性,提高了单桩静载试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单桩静载试验反力牵拉的锚固体,包括φ1500×1000mm的钢筒1,钢筒1内均匀间隔焊接有多个(图中为三个)竖向肋板2,竖向肋板2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焊接有作为钢束固定件的上开口方形槽,该上开口方形槽由两侧板3和底板4焊接构成,其沿牵拉钢束受力方向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可根据测试桩体的高度在40~65°范围内进行调整,用于配合试验牵拉钢束的牵拉角度。上开口方形槽的两侧板3和底板4均与竖向肋板2通过焊接连为一体,其两端与钢筒1内壁通过焊接连为一体,从而增加了受力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焊缝长度,有利于抵抗大吨位拉力对锚固体的破坏,提高试验安全性。上开口方形槽的底板4上均匀开设有多个φ20mm的通孔6,用于穿设及固定试验用的牵拉钢束(钢绞线5)。具体地,钢绞线5从通孔6中穿过后,通过螺栓连接或直接焊接固定在底板4下表面。为了提高抗拉能力,上述上开口方形槽的两侧板3以及钢筒1、竖向肋板2均采用20mm的Q345B级钢板,而与钢绞线5直接接触的上开口方形槽底板4则采用抗拉能力更强的40mm钢板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锚固体成对使用。如图3所示,进行单桩静载试验时,首先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锚固体分别埋入对称于试桩7中心线设置的工程桩8、9中,然后将穿过承载体10的钢绞线5两端分别与锚固体连接固定,之后向锚固体的缝隙内浇筑混凝土,最后通过千斤顶11发力对试桩7进行单桩静载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交院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交院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391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坑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光纤传感器的边坡应力应变监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