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围板冲压成形的拉延模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27874.X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59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郑薇;刘春雨;刘春平;王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22;B21D53/8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围板 冲压 成形 拉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冲压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前围板冲压成形的拉延模面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冲压件主要采用冷冲压成形,其成形过程主要包括拉延、修边冲孔、翻边整形等工艺内容,而冲压件拉延工艺将直接影响制件成形效果及产品最终质量,如冲压件是否有起皱、开裂、修边止口不齐等质量问题。
拉延模具通常是由凸模、凹模、压边圈三大部分构成,拉延过程中通过上模和压边圈先坯料周圈压紧,然后共同向下运动,凸模再将坯料拉伸变形,形成最终的产品形状。
修边模具通常由下模镶块、压料板、上模镶块等组成,修边过程中压料板将工序件压在下模镶块上,通过上模镶块与下模镶块作用完成修边。
翻边模具通常由下模镶块、压料板、上模镶块等组成,翻边过程中压料板将工序件压在下模镶块上,通过上模镶块与下模镶块作用完成翻边。
前围板通过拉延成形、修边、翻边工艺完成冲制,图1、图2为该冲压件的拉延模面结构,具体结构:制件01、第一圆角02、第二圆角05、顶部补充面03、第三圆角06、斜面04、第四圆角及压料面07。制件的翻边部分摊平在顶部补充面上,通过第一圆角和和二圆角与制件过度连接,顶部补充面与压料面之间通过第三圆角06、斜面04、第四圆角连接。
成形过程:板料通过拉延成型后,经过修边工序沿修边线将除制件外的补充部分修剪掉后,此后经过翻边工序沿第一圆角与第二圆角的下部切点进产品行翻边08,至此完成前围板的冲制。
如图3和图4所示,由于在拉延工序的顶部补充面为按产品方向延伸,在修边工序中对于带豁口的翻边处处理时存在缺陷,其修边方向为冲压方向,此种方法使修边后的翻边立面即修边横向部位09边缘留出较锋利的尖角010,易划伤操作人员,且涂装后产品此处易发生锈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围板冲压成形的拉延模面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翻边豁口处修边止口出现尖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前围板冲压成形的拉延模面结构,包括制件、第一圆角部、第二圆角部、顶部补充面、斜面及压料面;
所述制件、所述第一圆角部、所述第二圆角部、所述顶部补充面、所述斜面及所述压料面顺序平滑连接;
所述顶部补充面包括下凹部、修边平面及上凸部;所述下凹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圆角部平滑连接,所述下凹部的另一端与所述修边平面的一端平滑连接,所述上凸部的一端与所述修边平面的另一端平滑连接,所述上凸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斜面平滑连接。
所述下凹部及所述上凸部均为圆弧形结构。
所述下凹部与所述上凸部之间的修边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4度。
所述修边平面的宽度为以修边线为中心,且修边平面的一边距离所述修边线6mm。
还包括第三圆角部和第四圆角部;
所述第三圆角部设置于所述上凸部与所述斜面之间;
所述第四圆角部设置于所述斜面与所述压料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顶面补充面上设置下凹部、修边平面及上凸部,使得修边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减小,使得翻边豁口处修边止口的夹角增大,即提高了修边质量,也能够避免划伤及产生锈蚀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方案拉延模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方案拉延模面剖视图;
图3为修改边刃口示意图;
图4为修边横向部位修边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拉延模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处放大图;
图7为豁口处顶部补充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制件,02第一圆角,03顶部补充面,04斜面,05第二圆角,06第三圆角,07压料面,08产品翻边,09修边横向部位,010尖角,1制件,2顶部补充面,3压料面,4第二圆角部,5上凸部,6下凹部,7斜面,8第三圆角部,9第四圆角部,10修边平面,11第一圆角部,R1圆角,R2圆角,13原修边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一种前围板冲压成形的拉延模面结构,如图5至图7所示,包括制件1、第一圆角部11、第二圆角部4、顶部补充面2、斜面7及压料面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278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感应功能的加工模具
- 下一篇:高效盒状板材冲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