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24647.1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5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田惠文;陈华;张双龙;施晓盼;缑立鹏;张林;王家岳;修亚光;续文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4B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与格 连接 滑动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施工中的支护结构,特指一种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
背景技术
在基坑支护体系中,型钢支撑结构因其施工方便,不需要养护,施工工期短,支护成本低,且材料可以复用等优点获得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型钢支撑结构中的钢支撑与格构柱或者立柱的连接节点通常采用焊接或螺栓方式连接在一起,该连接方式导致型钢支撑系统的事故较多,原因是由于基坑外周的土体会对型钢支撑结构产生土压力,即对基坑内的钢支撑产生轴向方向的土压力,钢支撑在土压力的作用下产生轴向位移,进而对立柱或格构柱造成过大的附加位移,使得立柱或格构柱被破坏,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解决由于钢支撑与格构柱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不能释放钢支撑在土压力作用下的轴向位移而导致的对格构柱造成过大的附加位移,进而破坏格构柱引发安全隐患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格构柱的两侧固设有承托钢支撑的支撑梁,所述滑动支座包括:
夹持于所述钢支撑的顶部和所述支撑梁的底部夹持组件,通过所述夹持组件夹紧所述钢支撑和所述支撑梁;
垫设于所述夹持组件和所述钢支撑的顶部之间的第一滑移层;以及
垫设于所述钢支撑的底部和所述支撑梁的顶部之间的第二滑移层。
利用支撑梁承托钢支撑,且通过夹持组件夹持钢支撑和支撑梁,限制了钢支撑的竖向位移,且在钢支撑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了滑移层,通过滑移层能够释放钢支撑因受到基坑侧向土压力而产生的轴向位移,避免了轴向位移对格构柱产生侧向作用力及位移,确保格构柱的竖向承载稳定性,有效保护了格构柱的结构安全稳定。钢支撑的竖向荷载通过其下部的支撑梁传递到格构柱,形成了受力稳定、牢固可靠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撑梁上且位于所述钢支撑两侧的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件为L型构件。
本实用新型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置于所述钢支撑顶部的第一夹持件、置于所述支撑梁底部的第二夹持件以及贯穿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紧固连接杆,所述紧固连接杆设于所述钢支撑的两侧,通过所述紧固连接杆紧固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
本实用新型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紧固连接杆设于所述支撑梁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滑移层和所述第二滑移层为薄膜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连接于钢支撑与格构柱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适用于基坑的型钢支撑支护形式,用于解决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节点的传统做法不能释放土压力对钢支撑产生的轴向位移,进而对格构柱造成过大的附加位移,使其被破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支座,采用支撑梁支撑钢支撑,支撑梁与格构柱固定连接,钢支撑与格构柱间无固定连接,采用夹持组件夹紧钢支撑与格构柱,且通过在钢支撑的顶部和底部设置滑移层,释放该钢支撑受到基坑侧向土压力作用产生的轴向位移,避免对格构柱产生侧向作用力及位移,不会降低格构柱的竖向承载稳定性,对基坑钢支撑的受力安全稳定有很大的作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钢支撑与格构柱连接用的滑动支座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246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