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灸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18043.6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86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王粲璨;罗明薇;邓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A61H3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灸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针灸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灸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点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现有技术存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能分类回收“针”和“灸”,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灸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了现有技术存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能分类回收“针”和“灸”,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针灸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桶,所述回收桶一端形成灸灰回收桶,其另一端形成银针回收桶,所述灸灰回收桶的第一桶底表面覆盖砂石,所述砂石表面经砂石网覆盖,所述灸灰回收桶的桶口切向连接隔网,所述银针回收桶的第二桶底表面连接饼状磁石,所述灸灰回收桶的第一桶底经其径向连接的第一滑把与灸灰回收桶上的第一滑道的滑动配合连接于灸灰回收桶的桶壁,所述银针回收桶的第二桶底经其径向连接的第二滑把与银针回收桶的第二滑道的滑动配合连接于银针回收桶的桶壁。
进一步,所述灸灰回收桶环状弧形连接于银针回收桶。
进一步,所述银针回收桶桶口端设置脚轮。
进一步,所述回收桶两端部分别设置一对把手。
进一步,所述第一桶底和第二桶底分别经环形密封条密封连接于相应的桶壁。
进一步,所述砂石网和隔网均为钢网。
有益技术效果:
1、本专利采用所述回收桶一端形成灸灰回收桶,其另一端形成银针回收桶,所述灸灰回收桶的第一桶底表面覆盖砂石,所述砂石表面经砂石网覆盖,所述灸灰回收桶的桶口切向连接隔网,所述银针回收桶的第二桶底表面连接饼状磁石,所述灸灰回收桶的第一桶底经其径向连接的第一滑把与灸灰回收桶上的第一滑道的滑动配合连接于灸灰回收桶的桶壁,所述银针回收桶的第二桶底经其径向连接的第二滑把与银针回收桶的第二滑道的滑动配合连接于银针回收桶的桶壁,由于回收桶分为银针回收桶和灸灰回收桶,燃烧的灸灰可以放入灸灰回收桶,而使用后的银针可以放入银针回收桶,由于银针回收桶内底部设置磁石,磁石的吸附作用使其倒立时可以将银针吸附,同时不影响灸灰回收桶将燃烧的艾灸的回收,不但实用性能好,且起到了分类回收“针”和“灸”的作用,进而避免了资源浪费。
2、本专利采用所述灸灰回收桶的第一桶底表面覆盖砂石,所述砂石表面经砂石网覆盖,所述灸灰回收桶的桶口切向连接隔网,由于砂石网表面覆盖砂石限定了砂石的流动,同时由于隔网和砂石具有阻燃的作用,燃烧的灸灰不能继续燃烧,且最终熄灭,具有阻燃防火的特点。
3、本专利采用所述灸灰回收桶环状弧形连接于银针回收桶,便于人工搬运和码放。
4、本专利采用所述银针回收桶桶口端设置脚轮,所述回收桶两端部分别设置一对把手,便于倾倒和移动。
5、本专利采用所述第一桶底和第二桶底分别经环形密封条密封连接于相应的桶壁,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7、本专利简单、实用,且特别适用于针灸产品的回收和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针灸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中:1-回收桶,2-灸灰回收桶,3-银针回收桶,4-第一桶底,5-砂石,6-砂石网,7-隔网,8-第二桶底,9-磁石,10-第一滑把,11-第一滑道,12-第二滑把,13-第二滑道,14-脚轮,15-把手,16-环形密封条(未示出)。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未经天津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80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