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制作用自动清理通孔高温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215917.2 | 申请日: | 2017-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28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 发明(设计)人: | 蒋洪平;张龙;唐平;段志奇;李琼;陈映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P11/00 | 分类号: | H01P11/00;H01P1/2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2 | 代理人: | 孙根 |
| 地址: | 4000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介质 滤波器 电极 制作 自动 清理 高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材料元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制作用自动清理通孔高温箱。
背景技术
目前,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制作工艺主要由甩银、清理通孔、烘干、烧银四部分主成。介质坯体在制作电极时,为了保证产品电极质量的可靠性,需要先进行甩银,甩银后多孔介质滤波器坯体再放到高温箱内烘干;由于坯体的通孔在甩银过程都会出现不同成度的堵塞,所以,每次甩银后都要用钢针清理通孔,才能保证坯体电极的合格率。对于可靠性要求高的产品,都要求电极银层厚度在0.150mm~0.200mm之间,才能满足耐焊接热试验要求,所以,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制作都要经过8至12次的甩银;经过多次重复甩银,坯体的通孔被堵塞更加严重。
现有的生产厂家在生产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时,都是采用手工清理通孔;由于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制作中,每次甩银后通孔都有一部分被银浆堵塞,银浆附着在通孔内壁上,通孔的直径也逐渐在缩小,清理通孔的难度也不断的增加。这样,在清理过程中,容易因外力二对通孔内的银层造成损伤,并且影响银层厚度的均匀性,同时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制作用自动清理通孔高温箱,通过自动清理通孔,能够减少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的制作步骤,从而提高加工效率,并且能够保证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的加工质量,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制作用自动清理通孔高温箱,包括高温箱箱体,在箱体内设有烘烤夹具和夹具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烤夹具包括夹具内筒和夹具外筒,所述夹具内筒和夹具外筒均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发的筒状结构;其中,所述夹具内筒的外侧绕其一周设有若干定位管,所述定位管的长度方向与夹具内筒的长度方向一致,且其靠近夹具内筒封闭端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在夹具内筒的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通气孔沿夹具内筒的径向设置,并贯穿夹具内筒的侧壁及定位管相对两侧;在夹具外筒内侧,对应定位管设有卡槽,夹具外筒的开放端从夹具内筒的开放端套入夹具内筒,且卡槽对应卡套在定位管上;
所述夹具座通过水平设置的旋转轴与箱体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烘烤夹具靠近夹具外筒开放端的一端与夹具座卡接在一起;在箱体外侧设有一驱动电机,通过该驱动电机能够带动夹具座及烘烤夹具绕旋转轴的轴心线转动;
在箱体的顶部设有一高压进气管,所述高压进气管的一端伸入箱体内,并通过一万向连接件与夹具外筒的封闭端相连,且该高压进气管伸入箱体内的一端与烘烤夹具的内部相连通;
在箱体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出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夹具内筒上的定位管与夹具外筒上的卡槽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与夹具座相连,另一端伸出箱体后与一从动皮带轮相连;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一主动皮带轮相连,所述主动皮带轮通过绕设在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的传动皮带带动从动皮带轮。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气管与万向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万向连接件采用万向轴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通过高压气体对通孔进行清理,在清理通孔时,不会因外力对通孔内的银层造成损伤,也不受通孔直径大小的影响,清理效果更好,提高了银层厚度均匀;并且,清理通孔和烘烤同时进行,减少了加工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烘烤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1—夹具外筒,22—夹具内筒,23—定位管,3—驱动电机,4—高压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图2,一种多孔介质滤波器电极制作用自动清理通孔高温箱,包括高温箱箱体1,在箱体1内设有烘烤夹具和夹具座;该箱体1的一侧为开合式结构的箱门,以便于安装和取下烘烤夹具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59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铝带保护层的电缆
- 下一篇:多芯电缆中心填充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