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实验废液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15639.0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20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中奥天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B01D36/00;C02F1/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16***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实验 废液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实验废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实验废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实验室的污染主要有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污染两种。如按形态分则可大致分为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三种。其中生物污染包括生物废弃物污染和生物细菌毒素污染,如血液、尿、粪便、各种电泳液、特种生物试剂等。而化学污染则包括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实验室存在放射性污染。
实验室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而其中又以废液废品的处理为最严重,大部分实验室在进行生物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而且许多实验室的下水道与附近居民的下水道相通,污染物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流入河中或者渗入地下,时间长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由于目前虽然国家环保总局将各类实验室纳入环保监管范围,但是许多实验室仍然处于监控真空状态,缺乏规章制度、缺乏实验室污染控制的经费投入、缺乏对实验室的监管等各种原因导致了实验室成为了污染源,对环境造成了威胁,这些种种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生物实验废液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物实验废液处理装置,包括容纳槽、位于容纳槽两侧的加液管道和位于容纳槽下方的排污管道,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容纳槽为圆形,容纳槽垂直于水平面,容纳槽包括左容纳槽和右容纳槽,容纳槽下端口和排污管道连通,加液管道包括左加液管道和右加液管道,每个加液管道由收纳口和位于收纳口下端的出液管道组成,收纳口垂直于水平面,收纳口为喇叭形状,出液管道为弯折的,出液管道下端口连接容纳槽;排污管道包括第一排污管道、位于第一排污管道下端的第二排污管道,所述第一排污管道上端连接于容纳槽底部,所述第一排污管道垂直于水平面,所述第二排污管道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二排污管道一端连接第一排污管道,所述第二排污管道另一端通向下水道。
上述出液管道为弯折角度为120度。
上述容纳槽上端口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底部开有若干三角形通孔,过滤网上端设有环,过滤网能够过滤废液中的部分固废物。
上述第二排污管道设有止水阀,止水阀设有防滑螺纹,止水阀防止未经处理的废液流出。
上述容纳槽的直径为20cm。
本实用新型的加液管道包括左加液管道和右加液管道,左加液管道和右加液管道一边加酸性调和剂,另一边加碱性调和剂,当废液呈酸性时,加碱性调和剂,当废液呈碱性时,加酸性调和剂,左加液管道和右加液管道能防止调和剂之间的交叉污染。左收纳口为喇叭形状,右收纳口为喇叭形状,在加入调和剂的时候,方便调和剂的集流。左出液管道为弯折的,右出液管道为弯折的,实现了调和剂流入容纳槽。第一排污管道上端连接于容纳槽底部,在废液经调和剂处理后,能够更彻底的通过排污管道流入下水道。容纳槽分成了左容纳槽和右容纳槽,在导入废液时,可以将酸性废液和碱性废液分离,实现酸性废液和碱性废液的隔离处理,防止了废液之间的交叉污染。左容纳槽底部连接左加液管道,右容纳槽底部连接右加液管道,容纳槽和加液槽形成两个独立的废液处理系统,分别处理酸性废液和碱性废液,在防止了废液之间的交叉污染的同时,还防止了酸性调和剂与碱性调和剂之间的交叉污染。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防交叉污染、使用方便、环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止水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容纳槽、2加液管道、3排污管道、4过滤网、5环、6止水阀、7防滑螺纹、21收纳口、22出液管道、101左容纳槽、102右容纳槽、301第一排污管道、302第二排污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中奥天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中奥天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56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