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路口智能红绿灯系统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14117.9 | 申请日: | 201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5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俞永杰;胡阳;叶杨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8 | 分类号: | G08G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唐维虎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口 智能 红绿灯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多路口智能红绿灯系统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拥有量和道路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市交通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道路数目和车辆数目的比例也随之严重失调。交通拥堵带来了更多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从而使得环境污染加剧,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同时,交通拥挤会带来更多的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的发生又会加剧交通拥挤,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传统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法往往是以路口的状态,按丁字、十字与多路口分时段进行红绿黄灯控制各路口依次通行,由于实时交通状况的复杂多样性,往往存在车多的路口绿灯通行时间短、无车或少车的路口却亮着绿灯的情形,而且哪个路口在何时间段车多又比较随机,对交通信号灯的控制不好人为预设定。由于红绿灯闪烁时间不能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进行时时调整,造成了大量汽车拥堵在某一路口,从而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
综上所述,如何保证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多路口智能红绿灯系统和装置,实现了对过路车辆的实时监测,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维持良好的交通秩序。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多路口智能红绿灯系统,包括:光电传感器、控制器、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太阳能红绿灯和倒计时灯;
所述光电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用于根据过路车辆获取监测信号,并将所述监测信号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监测信号判断实时交通路况,并向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发送第一驱动信号或者向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发送第二驱动信号;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倒计时灯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倒计时显示;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太阳能红绿灯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变换所述太阳能红绿灯的显示。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电传感器还用于在监测到所述过路车辆的情况下,向所述控制器发送低电平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光电传感器还用于在没有所述过路车辆经过的情况下,向所述控制器发送高电平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太阳能红绿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太阳能控制器和指示灯。
结合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太阳能控制器相连接,用于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
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蓄电池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蓄电池的充放电以防止过充;
所述指示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和所述蓄电池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变换所述指示灯的颜色。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能见度检测仪,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用于通过对目标物的能见距离进行监测,得到能见度监测信号,并将所述能见度监测信号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LED辅助灯,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用于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作为辅助光源维持交通秩序。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多路口智能红绿灯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多路口智能红绿灯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机动车道两边的马路护栏,所述马路护栏上嵌设有光电传感器。
结合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用于架设太阳能红绿灯的灯杆,所述太阳能红绿灯上设置有与指示灯颜色相同,且在低能见度的情况下开启的LED辅助灯。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太阳能红绿灯上部设置有遮光罩,所述遮光罩上设置有用于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柔性电池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41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件连接端内孔撑箍
- 下一篇:二次密封的PE给水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