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综合管廊廊体外部的蒸汽排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10577.4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13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战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联众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0 | 分类号: | E02D31/00;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11215 江苏省南京市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综合 管廊廊 体外 蒸汽 排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综合管廊廊体外部的蒸汽排除装置。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在先申请一件名称为“具有周向钝角连接的箱型管道”,申请号为201610649976.0的发明专利。包括由分别位于上、下和两侧面的单元板片沿周向拼装形成单元管节,该单元管节沿轴向拼装形成箱型管道;其中,所述单元板片为箱型管道外侧起拱的弧形波纹板,相邻单元板片之间形成周向连接的钝角。如果综合管廊发生火灾时,热量传至廊体表面,继而传递给廊体外侧的土体和地下水,当火灾持续一定时间后,廊体外侧的地下水会逐渐加热,直至沸腾,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成为蒸汽,蒸汽状态的水若不能及时疏导排除地面,易造成地表开裂,严重时甚至发生爆炸。
因此,亟待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及时排出地下综合管廊廊体外侧蒸汽的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下综合管廊廊体外排除蒸汽的装置,包括布设在管廊廊体外侧并延伸出地面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管壁设有通气孔,以便将产生的蒸汽能够通过通气孔进入排气管内,并排出地面,避免地面开裂及爆炸。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纵横交错形成立体框架式排气管组,使得该排气管全方位覆盖廊体,该立体框架式排气管组上间隔布设伸出地面的排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组包括分别沿廊体周向、轴向和竖向分布的管道,其中,沿廊体周向和轴向分布的管道汇集于沿竖向分布的管道,且该竖向的管道延伸出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组内管道的交接处相互连通,以便进入排气管内的蒸汽能够最快的排除。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组内的交接处通过多通接头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气管为非金属制管或金属制管。
工作原理:管廊内发生火灾时,热量传至廊体表面,继而传递给廊体外侧的土地和地下水,地下水逐渐升温直至沸腾,产生蒸汽,廊体外侧附近各处产生的蒸汽及时通过本实用新型全方位覆盖在廊体外侧的排气管上的通气孔进入排气管,在排气管的疏导下快速汇集并排出地面。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1)该排气管可将廊体外侧的蒸汽疏导排出地面,避免由于地下蒸汽聚集造成的地表开裂,甚至爆炸;(2)该排气管纵横交错全方位覆盖廊体外侧,覆盖面积广,能够及时的排出廊体附近产生的蒸汽,其蒸汽排除效果明显;(3)该排气装置连接结构简单,施工及后期更换维修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排气管布设侧示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排气管布设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地下综合管廊廊体外排除蒸汽的装置,包括布设在管廊1廊体外侧距离廊体周边一定距离处并延伸出地面的排气管2,所述排气管2的管壁设有通气孔,以便廊体周边产生的蒸汽能够通过通气孔进入排气管内,并排出地面,避免地面开裂及爆炸。
所述排气管纵横交错形成立体框架式排气管组,使得该排气管全方位覆盖廊体,覆盖面积广,使得廊体外侧各处产生的蒸汽都能及时的排除,其排除效果更为明显,该立体框架式排气管组上间隔布设伸出地面的排气管。
具体的,所述排气管2在廊体周边沿廊体横向、竖向和纵向搭建形成空间立体框架式排气管组,其中横向排气管沿廊径平行地面方向布设,纵向排气管沿廊轴平行地面方向布设,竖向排气管沿廊径垂直地面方向布设,该立体框架式排气管组上间隔一定距离布设伸出地面3竖向排气管2。
所述排气管组内管道交接处相互连通,廊体周围的蒸汽进入排气管内,经过排气管组的疏导,汇聚通过竖向布设的排气管排出地面,提高了蒸汽的排除效率。
所述排气管2的交接处通过两通、三通、四通及五通接头4连接,使得整个排气管组连接简单,施工合后期更换维修操作便捷。
该排气管2材质可以为非金属或者金属,优选为金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联众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联众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05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制混凝土涵洞的连接构造
- 下一篇:螺头筋体后张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