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接收机及红外同声传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02365.1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65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周庆叙;张知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69 | 分类号: | H04B10/69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414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接收机 同声 传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同声传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接收机及红外同声传译系统。
背景技术
同声传译系统作为高效的沟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国际高端会议、外交外事、商务谈判及国际仲裁等领域。红外同声传译系统以其良好的保密性、抗干扰性能及安装方便等特点,成为同声传译系统中的主流。
现有的红外同声传译系统一般包括多路音频信号源、红外发射主机、红外辐射单元及红外接收机。红外发射主机将音频信号源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不同频率的子载波,不同频率的子载波经合路器合并后传输至红外辐射单元,红外辐射单元将电信号转化为红外光信号后发射出去,红外接收机接收红外辐射单元发射的红外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音频信号后输出。
红外接收机作为最主要的音频接收设备,其主要包括接收红外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的红外接收管、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等的信号预处理电模块、对信号进行变频、数字解调、解码等还原成数字音频信号的红外处理芯片、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并将模拟音频信号传输至语音播放装置的模数转换模块、语音播放装置以及为上述红外处理芯片及模数转换模块提供控制信号的中央控制器。
但是,现有的红外辐射单元的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机的红外接收管的都存在结电容,从而使得高频子载波的衰减幅度比低频子载波的衰减幅度大。鉴于上述信号预处理模块和红外处理芯片中的模数转换电路的精度有限,将不同频率的多路子载波经合路器合成后直接送入模数转换电路,会使得对高频子载波的量化精度下降,从而导致红外接收机存在对高频子载波接收效果差的缺陷。
因此,现有的红外接收机存在对高频子载波接收效果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接收机及红外同声传译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红外接收机存在的对高频子载波接收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红外接收机,所述红外接收机包括中央控制器、信号接收模块、信号预处理模块、红外处理芯片、数模转换模块及语音播放装置;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转换为子载波合路信号后输出;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红外处理芯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相应的数字音频信号至所述数模转换模块,所述数模转换模块将所述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后输出至所述语音播放装置以进行语音播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收机包括模拟选频电路;
所述模拟选频电路包括:本振信号产生模块、第一混频器、带通滤波器、第二混频器及低通滤波模块;
所述本振信号产生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本振信号产生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入第一直流电压,所述本振信号产生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混频器的本振频率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混频器的本振频率输入端,所述第一混频器的电源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混频器的电源输入端均接入第二直流电压,所述信号预处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混频器的输入端,所述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混频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混频器的输入端,所述低通滤波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混频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红外处理芯片的输入端;
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所接收到的音频通道选择指令控制所述本振信号产生模块输出本振信号至所述第一混频器和所述第二混频器;所述第一混频器接收经过所述信号预处理模块预处理后的子载波合路信号,并将所述预处理后的子载波合路信号和所述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后输出第一和差频信号至所述带通滤波器;所述带通滤波器对所述第一和差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后输出与所述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对应的中频信号至所述第二混频器;所述第二混频器将所述中频信号和所述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后输出第二和差频信号至所述低通滤波模块;所述低通滤波模块对所述第二和差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后输出单路子载波信号至所述红外处理芯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红外同声传译系统,所述红外同声传译系统包括至少一路音频信号源、红外发射主机及红外辐射单元,所述红外同声传译系统还包括上述红外接收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023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