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用智能冲洗除沙调蓄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201669.6 | 申请日: | 2017-03-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6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 发明(设计)人: | 杨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B01D2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1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智能 冲洗 沙调蓄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智能冲洗除沙调蓄池。
背景技术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包括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其中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管道(渠)系统内排放的排水系统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在大雨的情形下,由于雨水和污水合流,排放水量大幅度增加,排水管道和污水厂处理系统无法承受,且排放水的进水泥沙量大,容易导致泥沙沉积,进而导致因此需要设计专门调蓄池进行水量调蓄,并配套泥沙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智能冲洗除沙调蓄池,克服合流制排水系统进水水量大、泥沙量多、易导致泥沙沉积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污水处理用智能冲洗除沙调蓄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为矩形结构,由沿周部砌筑的前侧墙体、后侧墙体、左侧墙体、右侧墙体砌筑后围成;其右侧墙体中部向内凹陷形成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由前侧短墙体、后侧短墙体和凹陷墙体相围成,该凹陷结构处形成进水区,所述进水区通过水泵连接合流制排水系统的集水井;所述池体在靠近凹陷结构处设置有溢流堰,所述前侧墙体、前侧短墙体和右侧墙体、溢流堰,以及后侧墙体、后侧短墙体和右侧墙体、溢流堰相围形成两个沉沙区,所述沉沙区设置有提沙泵;所述左侧墙体和前侧墙体、后侧墙体、溢流堰相围形成调蓄区,所述调蓄区在靠近中部的前后两侧布设有若干个冲洗装置;所述调蓄区的中部在后侧墙体处设置有排泥出水区。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溢流堰与凹陷墙体在一条直线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泥出水区低于调蓄区,所述排泥出水区底面的最高处与排泥出水区的底面通过斜面相连接,该斜面的坡度为1%。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泥出水区分为排泥区和出水区,所述排泥区远离后侧墙体,所述出水区靠近后侧墙体,所述排泥区设置污泥泵;所述出水区设置有潜污泵。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沉沙区内分有出沙区,该出沙区设置有提沙泵。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水区设置液位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用智能冲洗除沙调蓄池,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来水进入集水井并在集水井通过水泵提升进入进水区,并设置液位计控制调蓄池水位;池内设置有溢流堰,通过平流沉沙将泥沙沉积在沉沙区,沉沙区内设有提沙泵,将沉沙提升至沙水分离器进行沙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散沙外运。调蓄区:以储存污水为主,设有智能冲洗设施,采用智能喷射器,利用高速的气液混合物对调蓄池底部进行搅拌冲洗。配合旋转装置260度旋转,可实现对一定面积区域内进行全方位冲洗,也可以进行点对点的冲刷。排泥出水区:设排泥区和出水区,设置在调蓄池中部,两侧调蓄池以1%的底坡坡向该区域,出水区设潜污泵将污水抽升至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排泥区设污泥泵将污泥抽升至污泥处理设施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用智能冲洗除沙调蓄池能够避免泥沙沉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016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 下一篇:一种调蓄式雨水收集利用立管装置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