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00614.3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70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施伟斌;陈启景;张道忠;孙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达置业(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9/10 | 分类号: | E01C19/1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32237 | 代理人: | 程化铭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风 内部 循环 沥青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沥青料带加热装置,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属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沥青道路的热再生工艺是通过加热沥青路面后对沥青面层进行耙松、集料、加新料并混合后再次进行摊铺,这里沥青料堆的温升对再生后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对沥青集料堆的加热方式是燃烧器燃烧燃料产生接近1000度的高温热气对沥青集料堆外表面加热,由于沥青集料堆表面是松散结构,高温热气会加速对松散沥青的老化作用,同时由于沥青的不良导热性,使得沥青集料的温度提高很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采用对沥青集料堆内外同时加热的方式,可以改善料堆内部加热效果,明显提高沥青混合料热再生质量。
本实用新型一种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体、燃烧器和循环风机,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箱体为门字形通道形状,加热箱体内部上方有三个水平隔层,由下往上依次为热风通道、回风通道和散热通道。热风通道与安装在加热箱体侧壁的燃烧器出风口相通。热风通道下部均匀设有若干竖直的空芯换热片,各空芯换热片内部均插入一根或若干根热风内导管,各个热风内导管均与回风通道联通。所述回风通道与加热箱体外的所述循环风机进风口联通。循环风机出风口通入所述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底部均匀设有若干回风散热管,各回风散热管竖直向下穿过回风通道和热风通道后管口向下。
所述热风通道、回风通道和散热通道不受上述上下次序限制,可以变换上下次序,只要热风风道风路不改变,仍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的燃烧器是以液化气或柴油为燃料,通过燃烧方式将矿物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高温热气的装置。
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热气进入加热箱体的热风通道后继续向下进入空芯换热片,沿空芯换热片的外壁散热。空芯换热片是插入沥青混合料料堆的,空芯换热片外壁与料堆内部的沥青料接触将热量传递给沥青集料。完成热交换的热气继续沿着空芯换热片内部的热风内导管进入回风通道,此时气体温度比第1次热交换前降低,但温度还是较高。
循环风机将回风通道的热风抽到散热通道,散热通道中的热气通过各个回风散热管向下直接吹到加热箱体内的沥青集料堆上,这时热气与沥青料堆的外表面接触,从而完成再次热交换,提升料堆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装置,由于是对沥青混合料料堆内外同时加热,使得沥青混合料料堆的温升速度明显快于传统的方式,同时,由于热量的内外分散使得热气与沥青料表面接触时的温度低于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加热方式,这将大大的减少沥青料老化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G-G剖面示意图。
图 3 是图2的局部(II)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热风内部循环型沥青料带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体1、燃烧器2和循环风机3。所述加热箱体为门字形通道形状,加热箱体内部上方有三个水平隔层,由下往上依次为热风通道4、回风通道5和散热通道6。热风通道4与安装在加热箱体侧壁的燃烧器1出风口相通。热风通道下部均匀设有若干竖直的空芯换热片7,各空芯换热片内部均插入一根或若干根热风内导管8,各个热风内导管均与回风通道5联通。所述回风通道5与加热箱体外的所述循环风机3进风口联通。循环风机出风口通入所述散热通道6,散热通道底部均匀设有若干回风散热管9,各回风散热管竖直向下穿过回风通道和热风通道后管口向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达置业(南京)有限公司,未经英达置业(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006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