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天线及通信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00488.1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0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21/29;H01Q1/24;H04B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创同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49 | 代理人: | 蔡纯,高青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通信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天线以及通信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克服地面基站因受高度限制而导致的覆盖距离不足的难题,一些技术人员研制出了各种新型基站以延伸覆盖距离,其中,浮空器基站是一种高空基站,它能够使覆盖距离延伸至50公里以上,相当于地面基站覆盖距离的10倍以上,因此具有极大的性能优势。
然而由于通信是一个信号交换的过程,高空基站虽然延伸了覆盖距离,但是仍需要与之匹配的通信终端使得高空基站等新型基站的优势能够被充分发挥。通信终端的通信能力主要受到设备功率、天线增益、天线方向、磁场环境以及衰减源等因素影响。
传统的终端天线主要为面向地面基站的全向天线以及面向卫星通信的天线,通常,这些终端天线在结构和性能上与高空基站不匹配,例如当浮空器基站等高空基站处在300-2000米高空的环境中的时候,由于传统的天线的全向发射存在着功率较发散、传输距离有限以及易造成干扰和电磁污染等问题,因此利用传统终端天线的通信终端在性能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不能充分发挥高空基站的优势。因此,传统的天线已经很明显地制约了高空通信的发展,开发一种在结构和性能上能够满足高空基站要求的天线以及通信终端势在必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线以及通信终端,能够减小干扰、提高通信质量、延伸覆盖范围,从而实现了通信能力的提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具有不同辐射扇区的多个子天线,所述多个子天线形成全向的辐射范围,每个所述子天线分别用于收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天线为柱面结构,所述多个子天线排布于所述柱面结构的周向。
优选地,所述多个子天线的辐射扇区的辐射角度相等。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天线之间具有沿所述柱面结构轴向延伸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柱面结构呈圆柱形或棱柱形。
优选地,所述天线至少包括三个所述子天线。
优选地,所述多个子天线共同组成一个天线阵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天线;以及通信模块,其利用所述天线收发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还包括检测分配模块,所述检测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子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将所述多个子天线中的选定子天线与所述通信模块相连。
优选地,所述检测分配模块包括:时钟电路,用于提供检测周期;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多个子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分配电路,用于在每个所述检测周期内根据所述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选出该周期的所述选定子天线,并将所述选定子天线连接至所述通信模块。
优选地,在每个所述检测周期内,所述选定子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多个子天线中其余子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优选地,所述通信模块包括:接收电路,用于对所述选定子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发射电路,用于通过所述选定子天线提供发射信号;以及双工器,用于实现所述发射信号与所述接收信号之间的隔离。
优选地,所述检测分配模块与所述多个子天线分别通过连接线相连。
相比于传统的通信终端,本实用新型的天线以及通信终端通过利用检测分配模块实现对天线中各个子天线的分配以达到提升通信效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通信终端根据天线中的各个子天线所获得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判断与目标基站进行通信的最佳位置,从而从多个子天线中选择出与该最佳位置对应的选定子天线与目标基站进行通信,在待机模式下避免了来自于其他方向的电磁干扰,在发射模式下由于通信终端通过选定子天线发射定向波束而充分利用了发射功率,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全向天线带来的电磁污染,因此在整体上实现了通信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良好地协助高空基站实现覆盖距离的延伸,同时也能够在地面通信网络中提升通信质量、增强覆盖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终端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此外,在图中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未经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004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