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液位报警功能的储运容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195064.0 | 申请日: | 2017-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09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 发明(设计)人: | 周勇彪;黎韶明;谢天袖;谭飞;侯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鸿远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D90/48 | 分类号: | B65D90/48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潘俊达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液位 报警 功能 储运 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特指带液位报警功能的储运容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储运容器一般是从顶部充液从底部卸液,在有特殊工艺要求需从顶部出液时,储罐往往卸液很不干净,而且由于无法观察到罐内液位的实际状况,使工作人员操作十分困难,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且易造成底部积液并浪费能源,存在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改善罐底卸净状况、液体卸完时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减轻操作人员操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了能源消耗的带液位报警功能的储运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带液位报警功能的储运容器,包括有罐体、设置在罐体顶部的多功能进出料装置、设置在罐体内腔中的输液管、设置在罐体外部的控制器、设置在罐体内腔底部的液位传感器、设置在罐体外部的报警装置,罐体内腔的底部向下凹陷形成积液坑,输液管的下端伸入积液坑中,输液管的上端与多功能进出料装置连通,液位传感器和报警装置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多功能进出料装置包括有盖设在罐体顶部上的法兰盖,法兰盖上设有进出料管、氮气管、压力表,输液管的上端与进出料管的下端连通。
所述进出料管的上端设有两个液料口,两个液料口之间互成90度角设置。
所述多功能进出料装置的外部以可拆卸方式罩设有防尘罩。
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积液凸缘,积液凸缘围合形成所述的积液坑。
所述罐体的顶部设有安全阀。
所述罐体的顶部设有排空阀。
所述罐体的外部设有固定支架,罐体固定在固定支架中。
所述报警装置包括有蜂鸣器,蜂鸣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报警装置还包括有信号灯,信号灯与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液位报警功能的储运容器,包括有罐体、设置在罐体顶部的多功能进出料装置、设置在罐体内腔中的输液管、设置在罐体外部的控制器、设置在罐体内腔底部的液位传感器、设置在罐体外部的报警装置,罐体内腔的底部向下凹陷形成积液坑,输液管的下端伸入积液坑中,输液管的上端与多功能进出料装置连通,液位传感器和报警装置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积液坑能够有效沉积罐内余液并通过插入的输液管抽吸干净,避免卸液不净,并通过上部多功能进出料装置进出液,满足了从罐体上部进出液的特殊工艺的同时,有效改善了罐底卸净状况,同时,液位传感器和报警装置组合形成液位报警功能,使密闭罐体内的液位状态通过声光信号直观反映出来,有效地减轻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进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液位报警的控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罐体1、设置在罐体1顶部的多功能进出料装置2、设置在罐体1内腔中的输液管3、设置在罐体1外部的控制器4、设置在罐体1内腔底部的液位传感器5、设置在罐体1外部的报警装置、以及配套阀门仪表附件,罐体1内腔的底部向下凹陷形成积液坑11,输液管3的下端伸入积液坑11中,输液管3的上端与多功能进出料装置2连通,液位传感器5和报警装置分别与控制器4电连接。液体在充装地由输液管3送入罐体1内,通过计量装置控制填充量,运达目的地后采用高压氮气将液体从输液管3卸出。在液体卸完时,报警装置会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操作人员能及时掌握密闭罐体1内液体的卸除状况。
罐体1按GB150.1~150.4-2011《压力容器》标准设计制造并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检,使用中能承受一定的压力。罐体1顶部设有安全阀6,起到超压保护作用,使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罐体1的顶部设有排空阀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鸿远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鸿远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50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