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锥孔射流微细气泡产生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3404.6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6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潘伟;耿为干;陈东海;马俊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市知产创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68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流 微细 气泡 产生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泡发生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适用于产生微气泡、纳米气泡等微细气泡的装置,即一种锥孔射流微细气泡产生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含有微细气泡的(毫米、微米、纳米尺寸的气泡)的气液混合流体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
在水中形成的气泡根据其尺寸而分类成毫米气泡或微气泡(进一步而言,为微纳米气泡以及纳米气泡等)。毫米气泡是某种程度上的巨大的气泡,且在水中迅速地上升而最终在水面破裂消失。与此相对,直径为50μm以下的气泡具有如下特殊的性质,即由于微细所以在水中的停留时间长,由于气体的溶解能力优异所以在水中进一步缩小,进而在水中消失(完全溶解),通常将上述直径在50μm以下的气泡称为微气泡,对直径更小的微纳米气泡(直径为10nm以上且小于1μm)以及纳米气泡(直径小于10nm)称为微细气泡。
现有技术的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不足以产生充足量的气泡且由于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结构比较复杂,很难达到所需要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复杂的气液混合机构也能够产生充足量的气泡,利用液体在管道中的压力变化将气液混合流体中的空气析出,进而能够使微细气泡或微纳米气泡产生量提高至已知技术所无法实现的高度。
所述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包括:管道,以及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冲击部;
所述管道是中部贯通的圆柱体;
所述冲击部由两条相交的柱体构成,每个柱体两端均固定在上述管道内壁上;
所述冲击部上设有贯通所述冲击部柱体侧面的锥形流速孔,所述锥形流速孔的开口方向基本平行于上述管道轴线的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流速孔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无需复杂的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就可以产生微细气泡且微细气泡产生效果优异。
2、本发明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加工生产相当简单且生产成本低廉,利于大面积普及使用。
附图说明
通过接下来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其他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微细气泡产生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冲击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冲击部流速孔角度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发明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与本发明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如图1-2所示,所述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包括:管道1,以及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冲击部2;
所述管道1是中部贯通的圆柱体;
所述冲击部2由两条相交的柱体构成,每个柱体两端均固定在上述管道1内壁上;
所述冲击部2上设有贯通所述冲击部2柱体侧面的锥形流速孔2.1,所述锥形流速孔2.1的开口方向基本平行于上述管道1的轴向。
在本实施例中,当有一定压力的气液混合流体通过锥形流速孔2.1截面大的一端进入管道1经过冲击部2流道截面变小,在冲击部2的后端形成湍流,同时部分流体会通过锥形流速孔2.1,因锥形流速孔2.1的截面由大变小,加强了这部分流体的流速,在冲击部2的后端的气液混合流体形成了流速差,进一步提升了湍流的产生数量,由于在冲击部2后端流道截面变大,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得到释压,当空气分离压达到临界值时,溶解在气液混合流体里的气体将会迅速从气液混合流体中析出,产生微细气泡。
如图3所示,所述锥形流速孔3.1在冲击部3上的位置倾斜设置,其目的是为了通过锥形流速孔3.1的气液混合流体在流速增大的同时改变流向与冲击部3后端不同速流体相互碰撞,以便形成更多的湍流,增强微细气泡的产生。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锥形流速孔2.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以便于产生更多的微细气泡。
本发明工作原理:
如图1-2所示,当有一定压力的气液混合流体通过锥形流速孔2.1截面大的一端进入管道1经过冲击部2流道截面变小,在冲击部2的后端形成湍流,同时部分流体会通过锥形流速孔2.1,因锥形流速孔2.1的截面由大变小,加强了这部分流体的流速,在冲击部2的后端的气液混合流体形成了流速差,进一步提升了湍流的产生数量,由于在冲击部2后端流道截面变大,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得到释压,当空气分离压达到临界值时,溶解在气液混合流体里的气体将会迅速从气液混合流体中析出,产生微细气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市知产创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淮南市知产创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34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