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放血笔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3394.6 | 申请日: | 201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20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徐一菲;周凡超;汤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一菲;周凡超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张焕亮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放血笔。
背景技术
刺络放血笔是我国中医医学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是用不锈钢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用针头刺入皮肤浅表及静脉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并在血液未凝集时在其上进行拔罐使瘀血排出。不锈钢三棱针构造简单,使用方便,但反复使用易引起交叉感染,针头易钝化,刺络时会加大患者的痛苦;并且多部位操作易污染或误伤针灸师;而一次性注射用针头难以掌握刺络的深度及力度,深度过深则加大患者疼痛,针刺过浅则皮肤很快粘合,瘀血难以排净。
如现有申请号为CN200920266868.0所公开的一种改进型放血笔,安装了较粗的空心注射器针头,由此一来,针头刺破皮肤时是一个点,刺络后瘀血不易排出。另外,如申请号为CN201220246900.0,针芯为空心,针尖的顶端面为斜面。同样会产生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血笔,包括外管手柄和笔头,二者旋紧连接,在其内部形成腔体;在所述腔体内部包括针芯以及可驱动针芯朝向笔头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
所述针芯的顶端为针头,所述针头为Y字形,由三个三角形棱面围成,每相邻两个三角形中间为凹陷。
由上,针头在刺入皮肤后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很小的三个方向的切口,因而针孔不会快速闭合,可使针刺部位淤血或相应内容物顺畅挤出。
可选的,所述针头的直径为1.2mm,长度为0.6mm,各三角形棱面的两侧棱与针芯中轴的夹角为25°。
可选的,所述针头的直径为2.4mm,长度为1.71mm,各三角形棱面的两侧棱与针芯中轴的夹角为35°。
可选的,所述针头的直径为3mm,长度为4.28mm,各三角形棱面的两侧棱与针芯中轴的夹角为45°。
由上,对不同部位放血所需的出血量的大小进行了不同规格针尺寸的设计。例如,小号针头主要用于面部痤疮,耳尖放血,皮肤浅表处络脉放血等;中号针头主要用于腘窝、大腿等深部静脉曲张放血,较小淤血包、脓包、肿块等;大号针头主要用于深层的疖、痈,大的淤血包、脓包、肿块及腱鞘囊肿的切开。
可选的,所述驱动部件包括:
设置于外管手柄末端的封头,所述封头连接活动内管,在所述活动内管向针头延伸的一端连接有弹簧,通过按压封头,活动内管向弹簧施加作用力;
所述弹簧向所述针头延伸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卡,在所述限位卡向所述针头延伸的一端固定有紧固箍,所述紧固箍为金属环,其内部包裹有推送器,所述推送器向所述针头延伸的一端为三瓣式结构,针芯被所述三瓣式结构所夹紧,所述推送器的另一端套接所述弹簧后与活动内管连接。
由上,当封头被按动压力按下,弹簧被压缩,将作用力传递给推送器,从而使推送器三瓣式结构脱离紧固箍的约束而向下打开。针头的束缚被解除,从而由重力作用而伸出放血笔。当对于封头的按动压力停止时,弹簧被释放,施加给推送器的作用力随之消失,推送器三瓣式结构重新回归至紧固箍,从而再度夹紧针头。由此,每对封头进行一次按压,针头即伸出放血笔一定长度。
可选的,所述外管手柄为一透明塑料管。
由上,可直观观察针头的伸出情况。
可选的,所述外管手柄上印制有刻度线。
由上,由于外管手柄为透明,因此可以对针头伸出放血笔的长度进行精准的了解以及控制。
可选的,在所述针芯与所述笔头间的缝隙处填充有纵截面呈L 形的防污垫。
由上,可以防止外部污染物进入放血笔的腔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放血笔的剖面示意图;
图2(A)为倾斜状态下针头的示意图;
图2(B)为竖直状态下针头的示意图;
图2(C)为图2(B)旋转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图;
图2(D)为图2(C)的放大示意图;
图2(E)为针头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见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放血笔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放血笔包括外管手柄7和笔头71组成,二者的连接部位内嵌螺纹,从而旋紧连接。所述外管手柄7为一透明塑料管,内部形成腔体。在所述腔体内部包括用于刺络的针芯2以及针芯驱动部件。
所述针芯驱动部件包括:
设置于外管手柄7末端的封头11,封头11连接活动内管8,在所述活动内管8向针芯2延伸的一端连接有弹簧6,通过按压封头 11,向活动内管8施加作用力,最终使弹簧6发生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一菲;周凡超,未经徐一菲;周凡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33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