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催化裂解制烯烃用丙烯回炼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2863.2 | 申请日: | 201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1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杜军;艾小兵;朱晓;韩华山;王进;吕胤臻;王瑞杰;刘生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1/06 | 分类号: | C07C11/06;C07C4/06;B01J1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范巍 |
地址: | 718000 陕西省榆林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裂解 烯烃 丙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丙烯生产储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相丙烯回炼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催化裂解制烯烃(DCC)、甲醇制烯烃(DMTO)装置,产出的丙烯产品会储存在丙烯罐区的球罐内,利用机泵加压后送往下游装置。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由于装置开停车、运行不稳定等因素DCC和DMTO装置会产出不合格的丙烯产品,存储在丙烯罐区的不合格产品球罐内,这部分丙烯下游装置无法反应,只能利用设计的不合格产品回炼流程送回上游,例如DCC裂解气压缩机二段入口(0.2MPa)、DMTO装置碱洗塔入口(0.8~0.9MPa)进行回炼,但是当不合格产品球罐内液相不合格丙烯回炼完后,其内剩余的气相不合格丙烯,由于筒袋式离心泵(不合格丙烯回炼泵)不能输送气相介质,导致无法送回上游装置进行回炼,只能排至火炬,从而造成浪费。
当球罐年检、检修时,需将要进行年检或检修的球罐进行倒空和隔离置换,首先将要倒空球罐的液位利用供下游装置的原料泵降至安全液位后再利用倒罐泵将剩余的液相丙烯倒入其他球罐,但丙烯球罐内剩余压力在1.2MPa~1.65MPa之间的气相丙烯无法倒至其它丙烯罐,同时由于给下游装置送原料的是筒袋式离心泵,气相丙烯无法送至下游装置进行利用,只能排至火炬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气相丙烯排至火炬造成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催化裂解制烯烃用气相丙烯回炼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包括丙烯储罐、与丙烯储罐相连的气相平衡线以及用于将丙烯储罐内的液相丙烯引至不合格丙烯回炼界区的液相丙烯回炼管线,所述气相平衡线上设置有气相丙烯回炼管线,气相丙烯回炼管线延伸至不合格丙烯回炼界区,所述气相丙烯回炼管线的两端均设置有阀门。
所述不合格丙烯回炼界区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界区内阀门和界区外阀门,液相丙烯回炼管线与界区内阀门相连。
所述气相丙烯回炼管线连接于界区内、外阀门之间。
所述界区外阀门与位于丙烯储罐上游的催化裂解制烯烃用裂解气压缩机相连。
所述液相丙烯回炼管线上设置有液相丙烯回炼泵。
所述丙烯储罐上设置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与火炬线相连。
所述丙烯储罐内气相丙烯的压力为1.2MPa~1.65MPa。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气相平衡线上的气相丙烯回炼管线,当丙烯储罐需要倒空、置换、或回炼不合格气体丙烯时,可利用自压将气相丙烯充分回收利用,减少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丙烯储罐,2.火炬线,3.气相平衡线,4.气相平衡线甩口闸阀,5.气相平衡线分支阀,6.气相丙烯回炼管线,7.气相丙烯回炼管线界区阀,8.不合格丙烯去DCC回炼界区外闸阀,9.不合格丙烯去DCC回炼界区内闸阀,10.不合格丙烯回炼泵,11.裂解气压缩机,V1、V2、V3、V4、V5以及V0分别表示排空阀门、去火炬阀门、安全阀门、安全阀门、平衡线阀门以及球罐顶部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针对丙烯回炼流程中气相丙烯无法回炼造成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气相丙烯回炼系统。
如图1所示,现有DCC装置液相丙烯回炼流程为:由丙烯储罐1经不合格丙烯回炼泵10输送至不合格丙烯去DCC回炼界区,在此处依次经过不合格丙烯去DCC回炼界区内闸阀9、不合格丙烯去DCC回炼界区外闸阀8后到达裂解气压缩机11。
但是,对于罐内气相丙烯,通常采用排至火炬进行燃烧的处理方式,如图1所示,气相丙烯经过球罐顶部阀门V0、去火炬阀门V2即可进入火炬管线,或直接经球罐顶部阀门V0、排空阀门V1排放,均造成了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28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