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后扭梁悬架的横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7977.8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1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许生;胡西;周星;周磊;周宁;袁世林;袁苑;高松;宛银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 | 分类号: | B60G21/05;B62D21/11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刘路尧,逄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后扭梁 悬架 横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悬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后扭梁悬架的横梁结构。
背景技术
后扭梁作为汽车底盘后悬架系统中的一种结构,如图1所示,现有的后扭梁悬架其主体结构包含横梁1a、纵臂2a、弹簧托盘3a、轮毂支架4a、减振器支架5a以及稳定杆6a等组成,整体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于一体,最终通过压装橡胶衬套与车体通过螺栓连接,使后扭梁总成沿两衬套中心点连线的轴线带动车轮做上、下旋转运动,且该总成结构具有一定的侧倾刚度,通过横梁及稳定杆的弯曲变形可以实现左右轮胎异向跳动。
横梁1a通过钣金冲压而成,材料一般选用高强度扭转钢,横截面采用“V”型结构,横梁两端分别切有两道圆弧口,与纵臂2a焊接配合,通过两道弧焊连接,为保证后扭梁整体的强度及扭转刚度满足设计要求,横梁厚度的数值比较大,且横梁中间部位需要设有稳定杆6a结构,稳定杆6a为一根较长的弹簧钢材料制成的空心钢管结构,两端分别穿入纵臂孔,在稳定杆穿出端通过焊接方式与纵臂固定连接,为保证稳定杆在车轮受到冲击过程中不产生共振异响,需要通过稳定杆固定橡胶块7a将稳定杆与横梁固定。
现有技术中用于后扭梁悬架的横梁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横梁截面采用“V”型,其与纵臂的连接只是通过横梁两侧边的圆弧口焊接实现;连接效果较弱,由此需要采用稳定杆和橡胶固定块,导致结构较复杂,同时,采用两道弧焊会导致焊接处焊缝过长,连接处连接不牢固。
其次,横梁截面采用“V”型,且开口向下,若横梁在落料、成型工序中,边缘不可避免的存在毛刺,严重会有不易观察的细小缺口存在,如车辆在较差路况条件下行驶,后扭梁异向扭转力过大,此缺陷处即会出现应力集中,严重会导致横梁断裂,为解决该问题,需要对横梁边缘处进行研磨抛光处理,从而使成本大大增加,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横梁截面采用“V”型,其与纵臂的连接只是通过横梁两侧边的圆弧口焊接实现;连接效果较弱,由此需要采用稳定杆和橡胶固定块,导致结构较复杂,同时,采用两道弧焊会导致焊接处焊缝过长,连接处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后扭梁悬架的横梁结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焊接在纵臂上,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横梁包括顶边和侧边,所述侧边的两端分别向内切削形成一与纵臂搭接的弧形缺口;所述顶边的两端分别与纵臂的顶端搭接;所述顶边端部的两侧与所述侧边的连接处分别设有一缓冲缺口。
优选地,两所述侧边关于所述顶边对称且向上呈预设夹角。
优选地,所述缓冲缺口为L型缺口。
优选地,在各所述侧边上沿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的布置有多个减重孔,各所述减重孔均为沿所述横梁长度方向开设的腰型孔。
优选地,在所述侧边的下边缘设有翻边。
优选地,所述横梁为冲压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通过采用该弹性缓冲块直接与车体安装座连接,使得在整车收冲击情况下,缓冲块利用弹性变形吸收能力,避免减振器安装支座与车体安装座产生刚性冲击,提高了整车行驶安全性与行驶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后扭梁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扭梁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横梁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横梁的侧视图。
现有技术图中:1-横梁2-纵臂3-弹簧托盘4-轮毂安装支座5-减振器安装支座6-稳定杆7-稳定杆固定橡胶块
本实施例图中:1-横梁11-弧形缺口12-缓冲缺口13-减重孔14-翻边15-检具定位孔2-纵臂3-弹簧托盘4-减振器安装支座5-轮毂安装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79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调整天线下倾角的方法及基站
- 下一篇:轻质易收小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