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笛箫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5166.4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2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操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操 |
主分类号: | G10D7/02 | 分类号: | G10D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46 | 代理人: | 吴辉辉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乐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笛箫。
背景技术
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红木做的笛子,古时还有骨笛。不过,制作笛子最好的原料仍是竹子,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
为了解决笛子因吹奏发热后发生频率升高的问题,竹笛金属调音套管借口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全国乐器厂竹笛的制作中已被广泛采用,并作为中国竹笛的常规配置而普及全国。除了解决发生频率调节的问题之外,由于带接头的竹笛在接头处可以卸下,使细长的笛子分成2截,保管时无需使用长于笛身长的容器,因为携带更为方便。带有接口的竹笛通常称为“插口竹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追求利润的需求,竹子类资源越来越稀缺,通常,竹子在未长成材、未长结实前就被砍伐,因此粗细合适、足够结实的竹子非常难以觅得,在制造笛箫时,还会对笛子进行切割,极大的影响了竹材的整体性。
中国专利公开号201069638Y公开了一种笛子,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笛头、笛身、笛尾和固定在笛身笛尾上的可活动的笛盖,所述笛身、笛尾上有笛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笛头上有伸出主体的笛头金属连接头,所述笛身上有连接笛头一端装有笛身金属套接管,所述笛孔上有环形密封台。
这种笛子虽然装有金属套接管,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为拔插而损坏,接口处对竹材的切割,回影响笛箫的音色,同时金属铜管会影响笛箫整体的美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隐形接口,在使外观品相达到整节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切割对竹材整体性破坏,达到整节笛箫音色的笛箫。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笛箫,包括笛身、笛孔、笛头和笛尾;其特征在于,所述笛身上设有若干段鱼线,每段鱼线缠绕式设置于笛身上,所述笛身上还设有笛孔,所述笛身一端连有笛头,另一端连有笛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笛身分为笛头段和笛尾段,笛头段和笛尾段之间设有铜套组件,所述铜套组件可拆卸式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铜套组件位于笛身的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铜套组件包括内铜套和外铜套;所述内铜套和外铜套固定连接在笛头段和笛尾段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铜套包括内铜管和定位圆筒;所述内铜管与定位圆筒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圆筒与笛身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铜管的外径与外铜套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内铜管套接于外铜套内时,定位圆筒与外铜套相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圆筒和外铜套与笛身连接处均设有鱼线,所述鱼线采用致密紧线的扎线方式,扎线宽度两端各为2-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铜套和定位圆筒的宽度与鱼线的宽度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铜套和定位圆筒的厚度为2-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铜套和定位圆筒两端的鱼线分别上漆,与笛身其他鱼线颜色和宽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外铜套宽度留取常规的一半,同时在铜套组件接口两端铜套上采用致密紧线的鱼线扎线方式,并将扎线上漆,使得接口起到隐形接口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笛箫外观品相达到整节的效果,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减少切割对竹材整体性的破坏,达到整节笛箫的音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笛头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笛尾段机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笛身1,笛孔2,鱼线3,铜套组件4,笛头5,笛尾6,内铜管71,定位圆筒72,外铜套8,笛头段11,笛尾段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操,未经陈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51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