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声装置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4926.X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20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袁荣;曹艳涛;李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1/00;F01N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声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消声装置和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在汽车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噪音,影响着周边的人群,尤其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噪音,在车辆如此密集的时代,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的噪声污染。可见,现有的汽车尾气排放存在噪音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声装置和汽车,解决了汽车尾气排放噪音大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消声装置,包括消声腔、进气管和排气管,所述消声腔的两端面上分别开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消声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加强筋,所述进气管经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消声腔连接,所述排气管经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消声腔连接。
优选的,所述消声腔的两端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优选的,每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消声腔的轴向均匀分布于所述消声腔的内侧壁上。
优选的,每个所述加强筋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5毫米。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的间距小于或者等于10毫米。
优选的,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排气孔在所述消声腔的两端面上呈对角设置。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为棱柱体。
优选的,所述棱柱体的横截面为方形、半圆形或者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为吸声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消声装置。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消声装置包括消声腔、进气管和排气管,所述消声腔的两端面上分别开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消声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加强筋,所述进气管经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消声腔连接,所述排气管经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消声腔连接。这样通过在消声装置的消声腔的内侧壁设置多个加强筋,可以增加消声腔的结构强度,降低消声腔因为被共振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的降低车外噪声,减少环境的噪声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装置中消声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消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消声装置中消声腔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声装置,包括消声腔11、进气管12和排气管13,消声腔11的两端面上分别开设有进气孔111和排气孔112,消声腔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加强筋113,进气管12经进气孔111与消声腔11连接,排气管13经排气孔112与消声腔11连接。
其中,消声腔11的内侧壁可以是由吸声材料制成,也可以在消声腔11的内侧壁铺设吸声材料,例如,可以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加强筋113之间的内侧壁上铺设间隔排布的吸声材料,也可以在内侧壁上铺设连续的吸声材料,这样,吸声材料既可以覆盖加强筋113,也可以覆盖除加强筋113之外的内侧壁上,以提升消声装置的消声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在消声腔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加强筋113可以有效的增加消声腔11的结构强度,使消声腔11不容易被激起共振,进而减少噪声的产生,而不将尾气噪音辐射出去,大大降低了车外噪声,减少了环境的噪声污染。而且当尾气气流流通消声腔11时,由于消声腔11内间隔排布有多个加强筋113还可以起到梳理尾气气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尾气排放噪音。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13可以采用焊接或者冲压的方式固定到消声腔11的内侧壁,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
可选的,消声腔11的两端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消声腔11的端面可以为任意形状,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消声腔11的端面可以设计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这样消声腔11的内侧壁则为平滑的曲面,从而可以实现加强筋113在消声腔内侧壁上更为均匀的排布。
可选的,每个加强筋113沿消声腔11的轴向均匀分布于消声腔11的内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49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状分布的四元催化转化器
- 下一篇:消声器尾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