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气囊式多旋翼飞行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184758.4 | 申请日: | 2017-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66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B1/00 | 分类号: | B64B1/00;B64C27/08;B64D47/00 |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 地址: | 330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气囊 式多旋翼 飞行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型航空物探领域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是结合旋翼技术和气球原理,为无人飞行器提供高效、重载的复合动力。
背景技术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人们便开始致力于将航空产业与地质勘探工作相结合,以求在物探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回顾过往航空物探的发展历程,显见,前期的飞行平台选择主要还是以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为主,直到近年来随着航空各项技术的日趋成熟,由于具有安全性高,飞行效率高,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四旋翼无人机及飞艇等飞行器在地质勘探上的应用所凸显的优势以及其发展前景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航空物探俨然成为了地质勘探技术不断进步不断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然而,它们也各自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四旋翼无人机虽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及高效性,但其低载荷与低航时的缺点却也大大影响了物探工作的开展。相对于四旋翼飞行器,浮空器似乎弥补了这些不足之处。系留气球、高空飞艇都是充分利用空气静升力来提供升力的浮空飞行器,它们具有留空时间长、造价低廉、能源消耗极小的优点,可以利用自身内部氦气的浮力将其升至空中,不需要额外的动力,但是系留气球的机动性能非常差,高空飞艇由于体积大,在侧面没有很好的动力装置,因此受侧风的影响很大,难以操纵。若是某种飞行器能将旋翼技术与空气浮升力的优势相结合,则该设计方案便能符合航空物探领域对飞行器的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气囊式多旋翼飞行器,所述的一种新型气囊式多旋翼飞行器与单纯多旋翼无人机相比,可以大大降低旋翼的动力消耗,在相同的能源下,无人机能飞行更长时间,同时增大飞行器的有效载重,提高抗干扰能力。与传统航空物探所使用的航空器相比,该飞行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飞行高度低、探测精确度和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应用广泛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气囊式多旋翼飞行器,包括第一旋翼、气囊、第二无刷电机、第二旋翼、吊舱、接收机、电子调速器、飞行控制板、锂电池、导线、充电器以及遥控器、带管夹的圆形支座、第一无刷电机、碳纤维杆、横列式双桨机构、旋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舱位于类球状气囊下端,与横列式双桨机构对称安置,其与主要部件形成统一体。所述吊舱内部固定安装有飞行控制板,所述飞行控制板与接收机相连接;所述飞行控制板的上端安装有锂电池,所述接收机、飞行控制板、锂电池均位于吊舱的内部;所述的横列式双桨机构及四个旋翼机构通过带管夹的圆形支座与气囊之间分别用强力胶和尼龙搭扣连接。所述的横列式双桨机构位于气囊的顶端,是由第一无刷电机与第一旋翼通过碳纤维杆及带管夹的圆形支座组成。碳纤维杆穿过圆形支座的管夹并与气囊固连,两个旋翼以横列式分别固定在碳纤维杆两端。所述第一无刷电机通过一号导线与电子调速器相连接,所述一号导线沿气囊进入到吊舱内,且一号导线的另一端接在飞行控制板上;所述的四个旋翼机构是由第二无刷电机与第二旋翼固定连接组成的,位于气囊中心轴线四周,对称分布在机体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所述第二无刷电机通过二号导线与电子调速器相连接,所述二号导线沿气囊进入到吊舱内,且二号导线的另一端接在飞行控制板上;所述的电子调速器通过导线与接收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横列式双桨机构位于类球状气囊顶端,四个旋翼机构处于气囊中心轴线四周的同一高度上,对称分布在机体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其中,横列式双桨机构及旋翼机构与气囊之间通过带管夹的圆形支座进行固连,气囊提供主升力,横列式双桨为飞行器提供部分升力,用于改变飞行的高度和升降控制,通过改变不同方位的四旋翼转速,可以及时调整飞行器的飞行方向,并为飞行器提供前飞动力。
本实用新型气囊形状可根据使用要求设计成圆形、锥形、纺锤形等类球状。
本实用新型碳纤维杆穿过圆形支座的管夹并与气囊固连,两个旋翼以横列式分别固定在碳纤维杆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与传统航空物探所使用的航空器相比,该飞行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飞行高度低、探测精确度和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应用广泛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47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浮空器的线缆捆绑带组件
- 下一篇:一种系留无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