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天窗拉手的注塑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3974.7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35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协利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B29C45/26;B29C3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51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天窗 拉手 注塑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针对汽车天窗拉手的提高耐用性能的注塑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工艺是一种能满足各种非标异形件加工生产的优选工艺,尤其对于各类独立加工成型的金属装配零件进行一体化整合成功能性组件的情况下,注塑包覆工艺所制得的产品能有效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一定程度上实现绝缘、防腐、耐磨和减轻重量。
然而,由于一些产品的金属装配零件本身设计及加工具有多样性及实用性能依赖在部分特征结构上,因此为注塑成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而且还需要保证较高的精度要求,避免产品在投入实际应用产生意外的不良效果及过早报废。本申请所针对的产品是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拉手配件,从结构组成而言具有肩负装配牢固程度、耐用及功能实现的金属装配基件和柔性丝杆条。两者结构上的巨大差异,既要保证一方面牢固的装配又要保证另一方面高耐用丝杆的柔性,不难理解它们很难通过加工工艺一次成型,为此分别独立加工并通过注塑工艺包塑成型产品便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而对应设计并提出一种生产效率高、产品性能稳定、易于操作的注塑加工装置,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天窗拉手的注塑加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汽车天窗拉手的注塑加工装置,所述汽车天窗拉手由金属装配基件、柔性丝杆条及包塑相连两者的连接部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加工装置为立式注塑加工机台,所述机台的中部自下而上依次设有操作台、模座、模具、进胶罐体,其中所述模具包括受控上下开合、闭拢的下模及上模,所述下模设有金属装配基件容载定位的载台,所述上模设有压接定位所述金属装配基件和柔性丝杆条的压块及遍布连接部的排气孔柱,且在上模与下模之间设有对应汽车天窗拉手成品的连接部外形的成型容腔、对应柔性丝杆条的条形槽以及与进胶罐体和成型容腔相连通的流胶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装配基件中部具有穿透状的装接孔,所述压块对应装接孔所在位置设有穿透性插入下模的成型杆。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装配基件沿自身长度向的两端设为数码8字形部,所述上模对应数码8字形部的镂空处设有定位凸块。
更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数码8字形部的两外侧边设有用于连接部与金属装配基件定位固连的穿孔。
再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在对应穿孔所在位置加宽。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装配基件沿自身宽度向设为中部高于两侧的台阶状,所述载台与金属装配基件的底面外形相匹配。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注塑加工装置,针对产品的特定结构及形状通过注塑加工使得金属装配基件与柔性丝杆条得以一体成型状的可靠相连,极大地提高了汽车天窗拉手的结构强度和耐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天窗拉手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注塑加工装置中模具的下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注塑加工装置中模具的上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针对现有技术对不同金属零件需要一体化衔接成型为耐用的实用性组件的需求,本实用新型创新提出了一种汽车天窗拉手的注塑加工装置。
如图1所示的汽车天窗拉手的产品结构示意图可见,该汽车天窗拉手1由金属装配基件11、柔性丝杆条12及包塑相连两者的连接部13构成。其中金属装配基件提供了该汽车天窗拉手装配于汽车天窗之上的强度保障,而柔性丝杆条则必要地顺应车顶弧度而具备一定的柔性,而沿柔性丝杆条长度向的丝杆螺纹,又需要保证一定的硬度和耐磨性能,以利于汽车天窗的顺利开闭。而这两者则是由包塑成型的连接部而相连一体的。当然该汽车天窗拉手1的各组成部件均有其各自的细节化结构特征,与本申请注塑加工装置相关联的来看:该金属装配基件11中部具有穿透状的装接孔111,而沿自身长度向的两端设为数码8字形部112,而且每个该数码8字形部112的两外侧边设有用于连接部与金属装配基件定位固连的穿孔113,这样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液体胶液便能填满该穿孔使得该金属装配基件的局部与连接部得以双面一体衔接。与之对应地,再进一步地,该部在对应穿孔所在位置也加宽,以此保障该部分的结构强度。此外,该金属装配基件11沿自身宽度向设为中部高于两侧的台阶状,其底面114的形状如图2所示可见一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协利塑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协利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39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抑菌抗过敏保湿喷雾
- 下一篇:植物美容原液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