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段组装抽芯式潜水泵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2628.7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0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朱红耕;卜舸;张仁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13/08 | 分类号: | F04D13/08;F04D29/6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段 组装 抽芯式 潜水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段组装抽芯式潜水泵,属于流体机械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机电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电设备的不断更新,也随着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深入人心,机电设备生产制造商的专业分工也在日趋细化,各自生产自己强势的产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水泵机组生产中,水泵和电机制造分属不同的行业,要求的设备和技术差别很大,专利范围也不相同。因此,对于同一水泵厂或电机厂而言,很难独自既生产水泵,又生产电机,则需要更多的专业设备和技术资源。因此,水泵机组分别制造,然后分段组装,对于技术要求和精度配合要求低的部件,还可以向更多的联营或合作企业分包,分工生产、分段制造,既能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又能保证机电设备产品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水泵机组制造质量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现实,对于一般的水泵生产企业,或是电机制造商,不可能无限地扩大投资或扩大生产领域,做到无论什么产品都有专利,技术上都有依靠优势,都能制造出高质量产品。本专利的目的通过把抽芯式潜水泵进行分段设计、制造和组装,让水泵、电机、机械加工生产制造商各自发挥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生产出技术领先的优质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分段组装抽芯式潜水泵,由可调叶片轴流泵叶轮段、、导叶体段、潜水电机、泵井段、耦合段和出口段等几部分构成,通过分段设计、制造和组装,电机和水泵等部件与耦合段形成一个整体,可从泵出水导管整体吊入,自动与泵井实现耦合;需检修和维护时,打开顶盖板,即可将水泵机组抽芯吊出。通过潜水电机驱动叶轮旋转,水体从喇叭口进入,经叶轮流向导叶,进入泵井段,绕流电机后进入水泵出水导管,从水泵出水口流出,把电机的机械能转化为水体的动能和势能,完成了能量转换。
优选的,所述的泵井采用金属铸造,上半段为空心直筒状,其实际长度可根据进、出水池水位和水泵扬程实际要求进行制造,通过连接螺栓与水泵出水导管法兰连接。
所述的泵井下半段上部直径大,下部直径小,呈空心腰鼓状,内表面精加工,设二道密封槽,内嵌密封圈。
所述的泵井下半段内表面与所述的耦合段外表面精密配合,通过二道密封圈实现密封。
所述的泵井外侧设泵井基础,8~12片加强筋板均布,泵井基础上预留螺孔,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泵井基础梁上。
优选的,所述的耦合段采用金属铸造,上部直径大,下部直径小,呈空心腰鼓状,外表面精加工,设二道密封槽,与所述的泵井下半段内表面精密配合。
优选的,所述的潜水电机与水泵共轴,通过12~16根连接螺栓固定安装在导叶体上。
所述的潜水电机顶部设防水密封接线端子,电源线通过绝缘接线导管接入。
所述的潜水电机顶部设有抽芯起吊环,供机组安装与检修起吊。
优选的,所述的水泵出水导管采用铸造或钢管焊接,为三通结构,其上部、下部和一侧分别设有圆形法兰。
所述的水泵出水导管的上端开口为圆形,直径与泵井出口直径相同,通过密封螺栓与顶盖板法兰连接。
所述的水泵出水导管的顶盖板上设有顶盖板起吊环。
所述的水泵出水导管的下端开口与泵井出口通过法兰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泵轴穿过所述的导叶体、轴承和水泵轮毂,泵轴末端用双螺母锁定防松脱。
所述的导叶体采用整体精密铸造,内置轴承和压盖。
所述的导叶体上端通过连接螺栓与耦合段法兰连接,下端通过连接螺栓与叶轮室法兰连接。
所述的叶轮室通过连接螺栓与喇叭口法兰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分段设计、制造和组装,将电机和水泵部件与耦合段形成一个整体,安装时可将泵机组从出水导管整体吊入,自动与泵井实现耦合,完成安装;需检修和维护时,打开顶盖板,即可将水泵机组抽芯整体吊出。通过潜水电机驱动叶轮旋转,水体从喇叭口进入,经叶轮流向导叶,进入泵井段,绕流电机后进入水泵出水导管,从水泵出水口流出,把电机的机械能转化为水体的动能和势能,完成了能量转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26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万向装夹装置
- 下一篇:基于决策树的数控车床车削过程能耗预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