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驾驶室前围上盖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0819.X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1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乔鹏;葛广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3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刘路尧,逄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室 前围上 盖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驾驶室的辅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驾驶室前围上盖板。
背景技术
目前驾驶室前围上盖板的结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满足车身结构刚度的要求,还要保证其他分组的部件在车身上的安装。致使现阶段卡车驾驶室前围上盖板结构复杂、流水性能低,使得雨水易积累在前围上盖板上,从而导致前围上盖板出现锈蚀,只能采用高性能的防腐材料,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驾驶室前围上盖板流水性能较低,易使得雨水积累在前围上盖板上,从而使得前围上盖板锈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驾驶室前围上盖板,包括前围上盖板本体,所述前围上盖板本体内设有U型流水槽,所述U型流水槽为凸字形结构,包括中间的凸起部和两侧沿所述凸起部向下倾斜布置的导向部;两所述导向部关于所述凸起部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U型流水槽包括底边和侧边,在U型流水槽靠近驾驶室一侧的侧边内侧还焊接一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底边上,所述加强板的顶端向所述侧边的一侧弯折并与所述侧边围成一缓冲腔。
优选地,所述缓冲腔与所述U型流水槽随形。
优选地,在所述缓冲腔背向所述U型流水槽一侧的顶部设有多个排气口。
优选地,在所述缓冲腔的底部设有多个漏水口,所述漏水口开设在正对车身侧围处的缓冲腔底部。
优选地,在所述底边上还设有空调出风管安装孔;在所述空调出风管安装孔的边沿设有向U型流水槽内弯折的翻边。
优选地,在所述加强板和所述翻边与所述U型流水槽的连接处涂设有密封胶。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采用中间高,两端低的U型流水槽设计,确保了流进U型流水槽内的雨水能顺利的从U型流水槽两侧流出,然后沿车身侧围流向地面,避免了U型流水槽内积水,从而对车内及上盖板钣金造成锈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驾驶室前围上盖板的轴侧图。
图2为前围上盖板安装时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U型流水槽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面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B面的剖视图。
图6为图3中C-C面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图中:1-U型流水槽2-凸起部3-导向部3-加强板4-缓冲腔5-排气口6-漏水口7-空调出风管安装孔8-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到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驾驶室前围上盖板,包括前围上盖板本体,所述前围上盖板本体内设有U型流水槽1,其中,U型流水槽1为凸字形结构,包括中间的凸起部2和两侧沿凸起部向下倾斜布置的导向部3;两所述导向部关于所述凸起部对称设置。本方案通过采用中间高,两端低的U型流水槽设计,确保了流进U型流水槽内的雨水能顺利的从U型流水槽两侧流出,然后沿车身侧围流向地面,避免了U型流水槽内积水,从而对车内及上盖板钣金造成锈蚀。
实施例中,U型流水槽包括底边和侧边,在U型流水槽靠近驾驶室一侧的侧边内侧还焊接一加强板3,结合图3和图5所示,加强板3的底端固定在底边上,加强板3的顶端向所述侧边的一侧弯折并与侧边围成一缓冲腔4。缓冲腔4的设计,使得在车辆撞击时,缓冲腔能缓冲部分撞击力;同时,加强板3还提高了U型流水槽1的整体强度。其中,缓冲腔4与U型流水槽随形设计,也即,缓冲腔也为中部高,两端低的设计。
由于缓冲腔结构对涂装电泳工艺影响较大,容易造成钣金锈蚀的风险,为解决此问题,本实施例进一步改机地,在缓冲腔4背向U型流水槽一侧的顶部设有多个排气口5,结合图3和图5所示;排气口5的设计,使得电泳产生的气体能通过排气口5排出,方便了缓冲腔内部的电泳。
同时,为了避免积水流入缓冲腔内,导致雨水在缓冲腔内积存,结合图3和图6所示,在缓冲腔的底部设有多个漏水口6,漏水口6开设在正对车身侧围处的缓冲腔4底部,以方便雨水流出车体,避免了雨水在缓冲腔内的积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08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