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脱硫吸收塔内折旋流板复合式除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8746.0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75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朋;戚美;栾亨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45/08 | 分类号: | B01D45/08;B01D4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吸收塔 内折旋流板 复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硫吸收塔内折旋流板复合式除雾装置,属于化工过程机械除雾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型燃煤电厂、工业锅炉、机动车辆等排放源排放的SO2等工业废气排放量不断增大,使大气环境日趋恶化。然而,现有工业脱硫除尘技术中,烟气进入脱硫吸收塔后,由于局部流速过快,塔内气固液耦合不均匀,促使塔内一部分烟气不能和脱硫浆液充分接触反应,未反应的有毒烟气会携带大量液滴快速流经塔内最上端的除雾器,现有的除雾器,大都利用气体流经除雾器时,转向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气液分离,从而达到除雾的效果,但是,这只适用于小型脱硫吸收塔,因为当脱硫吸收塔直径变大,或是塔内烟气局部流速过低时,雾滴颗粒所受的转向离心力将会大幅降低,不利于塔内雾滴的气液分离,除雾器的效果不佳,不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型。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上的短板,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实现一种脱硫吸收塔内折旋流板复合式除雾装置,用来及时有效的去除大型烟气脱硫吸收塔(吸收塔直径大于5米)内雾滴流场速度分布不均或是低速工况下的高效除雾。
本实用新型包括安装有一级折流板;集流筒;并联管式旋流器;外筒;二级折流板;扩散筒。
所述的一级折流板位于装置的最下端,通过固定支撑架连接成一体,并垂直于塔轴方向水平布置;一级折流板安装固定在集流筒开口内部位置,一级折流板底部与集流筒开口一端底部水平齐平。
所述的集流筒轴向固定在吸收塔内壁上,呈锥状,锥角在45°至60°之间,开口方向向下;集流筒另一端,即收口端焊接有旋流器固定架,上安放并联管式旋流器,集流筒收口内壁与旋流器固定架之间开有回流孔槽,槽宽d=30mm。
所述的并联管式旋流器焊接固定在旋流器固定架上,包括旋流单元和旋流单元支撑板两部分,旋流单元呈放射状均匀分布在旋流单元支撑板上。
所述的旋流单元又包括盲筒和叶片;叶片自带有旋角,即叶片与盲筒连接的一端与叶片另一端的水平投影夹角α=30°,叶片与盲筒连接的一端与水平夹角β=60°,叶片片数=12。
所述的外筒安装于集流筒上端,将并联管式旋流器包围在内,并联管式旋流器外缘与外筒内壁之间留出间隙,间隙宽度D和回流孔槽宽度d相等。
所述的外筒内壁上端水平焊接固定二级折流板,二级折流板结构和一级折流板相同。
所述的扩散筒与集流筒外形结构相同,开口方向向上安装在外筒顶端,即扩散筒收口端与外筒顶端相连接,开口向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脱硫吸收塔内折旋流板复合式除雾装置整体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在吸收塔的安装位置全剖图及回流孔槽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并联管式旋流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旋流单元结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旋流单元结构标准方向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级折流板结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级折流板结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集流筒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外筒及二级折流板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素符号如下:
1-扩散筒; 2-并联管式旋流器;
21-旋流单元支撑板;22-旋流单元;
221-盲筒; 222-叶片;
3-集流筒; 4-一级折流板;
5-二级折流板; 6-固定支撑架;
7-外筒; 8-回流孔槽;
9-旋流器固定架; 10-吸收塔壁;
11-吸收塔出口;12-吸收塔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87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收式换热器的抽真空挡板式阻油器
- 下一篇:一种结晶床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