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下供氧应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4654.5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663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庚;万璐;张明尧;化万里;沈承德;许鹏;顾鑫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7/02 | 分类号: | A62B7/02;A62B9/02;A62B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供氧 应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安全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矿下供氧应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煤炭的需求不断地变化与发展,采煤装备也在同步的发生着变化,煤矿工作面中部及其两端头的支护和煤矿巷道的支护与管理的问题已发展较为迅速,但对于复杂工作面上矿工的安全问题还一直是综采工作面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同样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面对突发危险时如果没有便捷的避灾的工具或紧急的救护措施将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会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在大型的矿井灾难的防护与治理方面虽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对于局部、微型、突然灾害的治理仍存在一定的缺憾,随着矿井采掘不断延伸,作业面不断深入,工作面离避难硐室、出口的位置越来越远,井下一旦发生瓦斯爆炸、火灾、透水等灾害事故,工作面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逃生到避难硐室或救生舱,现有自救器供氧量较短,并且作为常备救生装置,重量体积偏大,必然会加重人员的劳动负荷,尚不能很好满足大型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下供氧应急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矿下供氧应急装置,包括:呼吸与控制部分、应急通讯机部分、氧气再生板供氧部分、氧烛供氧部分,其中具体可描述为:硅胶、氧烛启动开关、间隔板开关、应急通讯机启动开关、开关防护盖、口具、呼吸软管、出气单向阀、进气单向阀、泄压阀、气囊、鼻夹、红外灯、广角镜头、喇叭、麦克风、氧气再生板、氧烛、电启动器、隔热层、降温层、除氯层、二氧化碳吸收层、间隔板、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氧烛启动开关、间隔板开关、应急通讯及启动开关置于开关防护盖内,开关防护盖可以上下移动,氧烛部分上方依次为隔热层、降温层、除氯层、二氧化碳吸收层、间隔板、氧气再生板供氧部分、应急通讯机部分和呼吸与控制部分,氧烛供氧部分包含氧烛电启动器、隔热层、降温层、除氯层、二氧化碳吸收层、间隔板,其中隔热层填充物为十八水合硫酸铝,降温层为水凝胶,除氯层为负载氢氧化锂的霍加拉特剂,二氧化碳吸收层为过氧化钠,间隔板将氧气再生板供氧部分和氧烛供氧部分密闭隔开,应急通讯机部分包括广角镜头、麦克风、喇叭,氧气再生板供氧部分包含氧气再生板,呼吸与控制部分包含呼吸软管、口具、鼻夹、硅胶、氧烛启动开关、间隔板开关、应急通讯机启动开关、开关防护盖、口具、呼吸软管、出气单向阀、进气单向阀、泄压阀、气囊,其中气囊紧密固定于氧气再生板供氧部分上端,气囊上部有泄压阀,呼吸软管下端连接于气囊,其内部设有单向阀,并且上端设有口具和鼻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氧烛配方中,氧烛含量为90%,助燃剂含量为3%;催化剂含量为5%,抑氯剂含量为1%;凝结剂含量为1%。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一种矿下供氧应急装置整体高度为16cm,长度为8cm,宽度为5cm,其中,氧气再生板供氧部分高度为2cm,应急通讯机部分高度为6cm,呼吸与控制部分高度为4cm,氧烛供氧部分高度为8cm,其中降温层、除氯层、二氧化碳吸收层和间隔板总体高度为2c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氧气再生板为一片片涂有过氧化钠的薄板组成,使用时在水的催化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矿下供氧应急装置简单实用,在面对突发危险时可迅速工作,并且其产氧时间时间长,整体体积较小,质量较轻,携带方便,在配有通讯机功能下,使救援更加快捷有效,进一步保护使用者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矿下供氧应急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46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