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缸体自动定心定位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1699.7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3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易光纯;陈屿豪;严建明;胡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鸿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缸体 自动 定心 定位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用配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缸体自动定心定位夹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由汽缸体和汽缸盖两大部分组成,通过螺栓相互连接起来。
缸体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浇铸性和切削性,且价格要低,因此常用的缸体材料是铸铁、合金铸铁。但铝合金的缸体使用越来越普遍,因为铝合金缸体重量轻,导热性良好,冷却液的容量可减少。启动后,缸体很快达到工作温度,并且和铝活塞热膨胀系数完全一样,受热后间隙变化小,可减少冲击噪声和机油消耗。而且和铝合金缸盖热膨胀相同,工作可减少冷热冲击所产生的热应力。
目前常使用的汽车缸体材料的制造用定位夹具存在适用范围窄的缺点,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缸体自动定心定位夹具。
本实用新型专利主要是针对汽车所有发动机缸体在实行二维码打标时采取的一种通用并快速调整、定位的专用夹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缸体自动定心定位夹具,包括升降机构、限位装置、定心装置、限位板和气缸,所述升降机构的下部通过升降平台连接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的下部中间位置安装有定心装置,所述升降机构的整体呈拱形支架,且升降机构的一端支架的内侧嵌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下端伸长于限位装置的下部,并装设有限位板。
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的整体为升降手轮组件,用于调节夹具处于合适的初始装夹高度。
优选地,所述定心装置的整体呈棒状,并与汽车缸体的顶部圆弧槽形状相适配,所述定心装置的外部还装设有感应式的启闭开关。
优选地,所述限位板的底面与定心装置的下表面平齐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针对汽车缸体的外形结构特点,采用如图所示的棒状夹具对缸体工件进行定心,同时末端弧形限位板沿送料线方向进行限位,对于多种外形尺寸的缸体均可实现定位定心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缸体自动定心定位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缸体自动定心定位夹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升降机构、2限位装置、3定心装置、4限位板、5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汽车缸体自动定心定位夹具,包括升降机构1、限位装置2、定心装置3、限位板4和气缸5,升降机构1的整体为升降手轮组件,用于调节夹具处于合适的初始装夹高度,升降机构1 的下部通过升降平台连接有限位装置2,限位装置2的下部中间位置安装有定心装置3,定心装置3的整体呈棒状,并与汽车缸体的顶部圆弧槽形状相适配,定心装置3的外部还装设有感应式的启闭开关,升降机构1的整体呈拱形支架,且升降机构1的一端支架的内侧嵌装有气缸5,气缸5的下端伸长于限位装置2的下部,并装设有限位板 4,限位板4的底面与定心装置3的下表面平齐设置。
工作原理:
1.根据汽车缸体的外形尺寸,调节升降手轮1,使夹具处于合适的初始装夹高度;
2.调节限位架上限位板的位置,以配合缸体的尺寸;
3.缸体工件到达棒状定心装置3下方时,感应开关开启,气缸5 伸长,定心装置3紧靠在缸体上方圆弧槽内,使缸体在垂直于送料线的方向上固定,即定心缸体;
4.同时,气缸5伸长,限位板4拦住缸体侧面,使之沿送料线方向上被限位,缸体被完全夹紧定位。
本装置针对汽车缸体的外形结构特点,采用如图1所示的棒状夹具对缸体工件进行定心,同时末端弧形限位板沿送料线方向进行限位,对于多种外形尺寸的缸体均可实现定位定心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鸿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鸿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16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