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漆包线涂漆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9489.4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0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涛;章继名;毕俊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市创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16 | 分类号: | H01B1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44000 安徽省铜陵市铜陵***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漆包线 涂漆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漆包线涂漆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的漆包线涂漆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漆包线的涂漆工艺一般有毛毡法涂漆与模具法涂漆,其中毛毡法涂漆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调换线规方便,但是毛毡法涂漆对漆的粘度要求比较高,且漆膜不易控制,需要经常更换毛毡且绝缘漆易受到污染从而影响漆包线的绝缘性能。
模具法涂漆是使用固定模具,然而现有使用的涂漆模具多为一体式设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每一种规格的漆包线都要经过十几道涂漆烘焙过程,每一道涂漆烘焙过程需要配置相应的涂漆模具,使得实际生产中对于模具的使用量较大,且模具的模芯损耗较快,整体模具的更换繁琐复杂,生产成本较高,造成了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漆包线涂漆模具,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的漆包线涂漆模具,包括模套、模芯,模套内设有进线孔,所述进线孔上方的模套内设有收线孔,收线孔的内环壁上凸起有一圈锥形环,锥形环的底端与进线孔之间为圆弧过渡;
所述收线孔上端口处的模套上凸起有一圈连接环,连接环的外环面上设有外螺纹,且在连接环外围的模套外缘处凸起有凸环,凸环与连接环之间形成环形间隙区;
所述模芯的底面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外环壁上设有内螺纹,模芯通过环形凹槽的内螺纹螺旋连接在连接环的外螺纹上,模芯的出线孔与收线孔同轴设置。
所述模芯的出线孔的下端为锥形开口,锥形开口的开口角度为45°-60°。
所述收线孔内环面的锥形环上端设有环形缺口,环形凹槽内侧的模芯底端位于所述的环形缺口内。
所述模芯外环面与凸环内环面之间的距离为5-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漆包线涂漆模具,模套的上端凸起有连接环,连接环的外围设有凸环,且模芯的设计为螺旋连接在连接环上,模芯与凸环之间的间隙区方便人们对模芯的更换,提高了涂漆模具的重复使用率;同时,凸环的设计进一步实现了对模芯的防护;环形凹槽内侧的模芯底端位于模套内环壁上的锥形环上端的环形缺口内,使得漆包线在模套进入模芯时无阻力,避免了对漆包线外表面的刮伤,提高了漆包线的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芯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模套1、进线孔2、收线孔3、环形间隙区4、连接环5、模芯6、环形凹槽61、出线孔62、锥形开口63、凸环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2,一种新型的漆包线涂漆模具,包括模套1、模芯6,模套1内设有进线孔2,所述进线孔2上方的模套1内设有收线孔3,收线孔3的内环壁上凸起有一圈锥形环,锥形环的底端与进线孔2之间为圆弧过渡;
所述收线孔3上端口处的模套1上凸起有一圈连接环5,连接环5的外环面上设有外螺纹,且在连接环5外围的模套1外缘处凸起有凸环7,凸环7与连接环5之间形成环形间隙区4;
所述模芯6的底面设有环形凹槽61,环形凹槽61的外环壁上设有内螺纹,模芯6通过环形凹槽61的内螺纹螺旋连接在连接环5的外螺纹上,模芯6的出线孔62与收线孔3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模芯6的出线孔62的下端为锥形开口63,锥形开口63的开口角度为45°-60°。
进一步的,所述收线孔3内环面的锥形环上端设有环形缺口,环形凹槽内侧的模芯6底端位于所述的环形缺口内。
进一步的,所述模芯6外环面与凸环7内环面之间的距离为5-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市创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铜陵市创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94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