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弹簧同步压缩与装配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7722.5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50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林;林少雄;魏道红;林清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精合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00 | 分类号: | B25B2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廖吉保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弹簧 同步 压缩 装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实现弹簧同步压缩与装配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交流接触器通常包括主体、主触头、辅助触头和弹簧,主触头、辅助触头和弹簧都需要准确装配至主体以保证交流接触器正常使用,现有装配方法为手工装配,其存在装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装配不稳定,装配难度大等缺陷。
同样,在低压开关元件中,其拍合部分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压缩弹簧,通常使用压缩弹簧为动触头提供复位动力,并需要非常准确的装配到主体上,以防止压缩弹簧在动作过程中偏移位置。在装配所述开关元件的压缩弹簧时,通常采用人工装配的方式,由人工使用夹具将弹簧夹住并压缩后再送入弹簧安装槽中,松开夹具后弹簧套入安装凸台上。
然而,所述安装方式的缺陷在于:压缩弹簧的体积很小,易伸缩,安装效率低下,工人的工作强度大,且受安装人员熟安装练度影响,使得产品装配合格率难以保证。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研发出一种克服所述缺陷的实现弹簧同步压缩与装配的装置,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弹簧同步压缩与装配的装置,以实现弹簧自动化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实现弹簧同步压缩与装配的装置,包括机台、进料管、装配头、搬运气缸、压缩气缸和压入气缸;机台上设置弹簧进料管;搬运气缸安装在机台上,装配头安装在搬运气缸的活塞杆上,装配头中形成相互贯通的径向型腔和轴向通槽,弹簧由进料管进入径向型腔中;压缩气缸安装在机台上,压缩气缸的活塞杆插入径向型腔压缩弹簧;压入气缸安装在机台上,压入气缸的活塞杆置于轴向通槽中推送压缩弹簧至开关元件的弹簧安装槽。
进一步,还包括弹簧隔离机构,弹簧隔离机构包括分料气缸、固定板、第一挡针和第二挡针;固定板安装在分料气缸的活塞杆上,第一挡针和第二挡针一端安装在固定板上,第一挡针和第二挡针上下错开且相对设置,第一挡针和第二挡针另一端随分料气缸左右运动而择一插入进料管中,限制弹簧下落。
进一步,第一挡针和第二挡针上下错开的距离等于弹簧自然状态下的长度。
进一步,压入气缸的活塞杆与弹簧接触端设置为与弹簧轴向形状匹配的弧形。
进一步,还包括监测光纤,监测光纤安装在装配头中,监测光纤与搬运气缸电连接。
进一步,径向型腔的深度等于弹簧自然状态下的长度。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在压缩装配弹簧时,弹簧由进料管依序进入;弹簧落入装配头的径向型腔中时,搬运气缸驱使装配头移动,使得弹簧位于压缩气缸下方,并位于关元件的弹簧安装槽处,压缩气缸动作并压缩弹簧至预定长度;弹簧压缩后,压入气缸的活塞杆推动压缩弹簧沿轴向通槽运行至开关元件弹簧安装槽的安装凸台上,完成压缩弹簧的安装;装配完成后,装配头、压缩气缸、压入气缸复位到起始位置,进入下一个装配循环。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弹簧自动化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压入气缸的活塞杆与弹簧接触端设置为与弹簧轴向形状匹配的弧形。在推送弹簧时,弧形端抵靠在弹簧径向一侧。压缩状态下,压入气缸的活塞杆有利于推动弹簧,且不会对弹簧的外形有较大的变形。现有技术装配压缩弹簧的夹持力都是平行于弹簧压缩的方向,而本实用新型装配压缩弹簧时,压入气缸的活塞杆对弹簧的推力方向为垂直于弹簧压缩的方向,且装配压缩弹簧的推杆圆弧形外形与弹簧的形状相近,受力会更均匀,更有益于弹簧在压缩下的推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弹簧隔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弹簧滑落至装配头径向型腔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弹簧压缩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弹簧推入安装槽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压入气缸的活塞杆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机台1进料管2
装配头3型腔31
通槽32 搬运气缸4
压缩气缸5压入气缸6
活塞杆61 弹簧7
弹簧隔离机构8分料气缸81
固定板82 第一挡针83
第二挡针8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精合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精合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77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箱压紧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绞车齿圈拆装用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