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机胺脱水装置及脱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7690.9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3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李修刚;张玲钰;杨航周;黄启朋;孔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仁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曾章沐 |
地址: | 554300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脱水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有机胺脱水装置及脱水系统。
背景技术
有机胺一般是指有机类物质与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有机类物质。分为七大类,脂肪胺类、醇胺类、酰胺类、脂环胺类、芳香胺类、萘系胺类、其它胺类等。大部分的小分子有机胺(沸点低于100℃)可以与水互溶,并能与水形成共沸物。
我国有机胺60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当时生产工艺主要采用高温高压法,生产规模基本上在100~500吨的规模。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有机胺生产能力已达到32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0%。进入本世纪,速度稍微放慢,但仍以5%的速度发展。亚洲,特别是中国则以20%~30%的年平均速度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末,全球有机胺生产能力已达到50万吨。
有机胺中含有水分时,需要进行脱水处理,生产中常用的脱水方法是精馏法。由于大多数小分子的有机胺都能与水形成共沸物,这就给精馏分离带来了困难,分离效率低,脱水成本高,且不能连续脱水。尤其是对水份要求高的有机胺产品(水份≤0.1%),精馏工艺根本无法实现。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有机胺脱水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有机胺脱水装置不能连续进行脱水生产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胺脱水装置及脱水系统,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有机胺脱水装置不能连续进行脱水生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胺脱水装置包括:第一固碱塔、第二固碱塔、气化室和冷凝器;
所述第一固碱塔和所述第二固碱塔内分别装有固碱;
所述第一固碱塔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气化室连接,所述第一固碱塔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冷凝器连接,且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所述第二固碱塔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气化室连接,所述第二固碱塔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冷凝器连接,且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四控制阀;
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交替开启,且所述第四控制阀与所述第三控制阀同时启闭。
进一步地,还包括回收罐,且所述第一固碱塔与所述回收罐通过第一碱液排放管连接,且所述第一碱液排放管上设有第五控制阀;
所述第二固碱塔与所述回收罐通过第二碱液排放管连接,且所述第二碱液排放管上设有第六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碱塔和所述第二固碱塔上分别设有加热夹层。
进一步地,所述气化室内设有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碱为圆柱状的棒碱。
进一步地,所述固碱设置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碱塔和所述第二固碱塔上分别设有视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脱水系统,包括原料罐,进料泵,成品罐和所述的有机胺脱水装置;
所述进料泵与所述原料罐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进料泵的出口与所述气化室的入口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成品罐与所述冷凝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成品罐的出口上设有放空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放空装置上设有干燥器。
进一步地,所述放空装置设置为放气阀。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胺脱水装置,包括:第一固碱塔、第二固碱塔、气化室和冷凝器;第一固碱塔和第二固碱塔内分别装有固碱;第一固碱塔通过第一管道与气化室连接,第一固碱塔通过第二管道与冷凝器连接,且第二管道第二控制阀上设有;第二固碱塔通过第三管道与气化室连接,第二固碱塔通过第四管道与冷凝器连接,且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控制阀,第四管道上设有第四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交替开启,且第四控制阀与第三控制阀同时启闭。使用时,关上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有机胺等经过气化室气化后通过第一管道进入第一固碱塔,通过第二管道进入冷凝器,当第一固碱塔需要更换时,关上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有机胺经过气化室气化后通过第三管道进入第二固碱塔,通过第四管道进入冷凝器,经冷凝后进行收集,当第二固碱塔需要更换时,关上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使用第一固碱塔,如此,可以实现有机胺等的连续脱水,并且脱水成本低,环保无污染,是有机胺类除水的一种有效的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仁学院,未经铜仁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76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